秦兵马俑的故事及传说


秦兵马俑的故事及传说

文章插图
1、秦兵马俑的故事
秦始皇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 。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 。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 。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 。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无疑 。
想来想去,只好上书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众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骚乱,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 。”秦始皇觉得也有道理,就改变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制规模宏大的出巡仪仗队,而且要求烧制出的陶人陶马要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 。
秦始皇驾崩以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帝位 。他怕工匠们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灵枢运入墓中,然后下令叫所有参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齐到墓中看戏,并领取赏金 。
可怜那些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当 。他们刚刚走进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闭在墓中,成了殉葬品 。
2、秦兵马俑的传说
话说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就开始着手搭建属于自己的陵墓,动用人数何止成千上万,当然了,其中几乎全部是男丁,秦始皇是不允许女性进入自己的陵墓的 。
陵墓的工程巨大,耗时长久,这些男丁在陵墓中没日没夜的工作,多年未回家的不在少数,而那些已经娶妻生子的苦工们,无不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人 。其中有一个姓姜的亦是如此 。
姜在陵墓中已经呆了三年,姜的妻子姜氏思念夫君,带上盘缠走上了寻夫的道路,几经周转之下,姜氏终于找到了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她祈求士兵能让自己见一见自己的丈夫,但却遭到了士兵的阻拦,秦始皇的陵墓,如何能允许一个女人进入?
姜氏就在外面等啊,等啊,一直到盘缠用光了,也不见自己的丈夫出来,姜氏饥寒交迫,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也始终没能看到自己的丈夫一面,最终饿死在了陵墓的外面 。
守在外面的士兵被姜氏的忠贞所感动,将其在陵墓外掩埋,用木头竖了一个墓碑,并口口相传她的故事,最终传入到了苦工姜的耳朵里,在得知自己的妻子饿死在外面之后,姜放声痛哭,但没奈何,陵墓的工程还没有结束,纵然伤心欲绝,姜苦工还得继续自己的工作 。
终于,在陵墓全部建成之后,姜苦工期待着能到自己妻子的坟前祭拜,却不料这个时候秦始皇的士兵拿着武器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为了保护秦始皇的陵墓不被任何人所知晓,这些劳工们,都要死在这里 。
看着士兵们明晃晃的武器,劳工们顿时都绝望了,姜苦工也是濒临绝望,就在士兵们举起手里的武器时,姜苦工跪倒在士兵面前,哀求他们,能否把自己做成一个活的兵马俑,他不想就这么死在陵墓之中,他想化为阴兵,永远守护在妻子的坟前 。
士兵们最终答应了他的建议,把他封进了陶俑之中,而他站立的角度,正对着的,正是他妻子姜氏的孤坟,他希望可以这样,一直守护着她 。
扩展资料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 。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 。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 。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 。
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 。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 。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 。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 。
【秦兵马俑的故事及传说】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马俑
兵马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兵马俑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我为大家整理了《兵马俑》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
兵马俑的故事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约五公里处,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陵园城东门外 。距陵墓一公里半 。大厅里陈列着许多和真人真马同样大小的陶人和陶马 。说起秦俑来,还有一段传说哩 。
据说,在秦以前,关中人不使用瓦盆瓦罐,当时也没有陶制器物 。秦始皇二十二岁正式执政后,就下令大规模地修建他的陵墓 。他察看过许多地方,最后看中了骊山 。骊山风光秀丽,加上山阴产玉,山阳多金,金玉双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把墓地定在骊山北麓 。他不仅从全国调来七十多万“刑徒”,还从山东、河南等地征发来大量民夫 。修建期间,秦始皇还下诏书叫李斯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 。李斯看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 。他想,要征集这么多童男童女殉葬,必然会遭到百姓反对,人们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就会垮台 。但是如果不办,皇帝降罪下来,自己就活不了 。想来想去,只得上书秦始皇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人殉,必引骚乱,不如陶殉,江山平安 。”秦始皇见了,觉得有道理 。他还想,如让活人殉葬,在阴间不听调遣,死后也不得安宁 。于是改变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成规模庞大的出巡仪仗队,要求把陶人、陶马制得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 。
九天过去,李斯从民夫中抽调出数百名烧制砖瓦的工匠,向他们宣读了圣旨,命令他们按期烧好陶人、陶马 。
但是,抽调来的工匠谁也没做过陶人陶马,只会烧砖瓦 。他们试烧多次都烧坏了,有一百多名工匠被砍了头 。就在这批被杀的工匠中,有个老工匠想出个法儿,他在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要他单窑分段烧制 。儿子含泪埋了父亲,按照父亲生前嘱咐,单窑单俑分段烧,烧成后再组合 。经过几次试烧,终于烧成了 。
这个方法试验成功后,工匠们齐心协力,经过日以继夜的苦干,几千件陶人、陶马终于按期如数烧制好了,并按照李斯的要求,把陶俑排成整齐的队形 。
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承了帝位 。他怕修建工匠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灵柩运入墓中,然后下令叫所有参加修 。建陵墓的人,一齐到墓中看戏,并领赏赐 。可怜那些流血流汗、为修建秦始皇陵墓卖过大力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当 。他们刚刚走进陵墓,便被封闭在墓中,成了殉葬品 。传说只有一个人逃了出来,这人就是第一个制成陶俑的青年小伙子 。原来,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 。他见事情不妙,便钻进水道,等到天黑才逃了出来 。后来他流浪关中,给人们烧制瓦盆、瓦罐和瓦瓮为生 。
直到如今,这些陶制品还很受关中人们的欢迎哩 。
兵马俑简介兵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 。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先后已有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
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系统 。
当初的兵马俑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 。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
陶俑工艺
陶俑的制作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先用泥塑成俑的大型(粗胎或初胎)第二步是在俑大型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复泥并加以修饰和细部刻划第三步是将单独制作的头、手和躯干组装套合在一起,完成陶俑的大型 。
制成的陶俑大型一般是在阴干后放进窑内焙烧的,焙烧的温度约为1000℃ 。俑烧成出窑后,再一件件绘彩,最终完成陶俑的制作 。就陶俑的整体而言,制造方法是塑模结合、以塑为主 。俑是在兵马俑坑的附近就地烧造的,所用的泥土就是当地的黄土,再加石英砂调和而成的 。
依据破碎的陶俑为我们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测,陶俑的头和手是用模子制成粗胎后再进行细部雕刻的 。俑头的制作多用合模法制成,就是将俑头分为大致相等的前后两半,分别用单片模制作,然后将两片单模组合粘接在一起成为头的大型 。合模线多数位于耳后,一般比较整齐,没有交错结构的痕迹 。与俑头相连接的脖颈都是空心的 。俑头制成初胎后,再堆泥贴接耳朵、发髻、发辫、冠帻,并进行面部五官的细部刻划 。头部雕饰的重点是五官、胡须和发丝 。五官是在模制的基础上再经过精心的雕刻、修饰来完成的,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陶俑胡须和发型也是表现人物特征的重要方面,其刻划手法也变化多样,俑头虽是模塑结合,但经过细部的雕饰后,模制的意味已经淡薄,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面容 。加上制作俑头的模子有许多种不同的脸型,因而使陶俑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 。也有学者根据对残损陶俑做的实地考察提出,“千人千面”的俑头并非用模具制造而成的,而是工匠直接对俑头的捏塑,从而提出俑头的造型并非标准化生产的观点 。
陶俑的躯干为纯手塑制作 。是先用泥做成粗胎后,再进行服饰衣纹、铠甲、腰带、带钩等细部的刻划 。陶俑躯干的粗胎是由下而上逐段叠塑而成的,其工艺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先制作陶俑站立的足踏板第二步塑造俑的双脚第三步接塑双腿及短裤第四步塑造陶俑的躯干第五步阴干陶俑躯干的大型后,粘接俑的双臂第六步插接俑的双手 。
上述六个步骤完成俑的大型后,再进一步细致雕饰 。陶俑衣服的纹样是在俑躯干的粗胎上覆一层细泥后进行雕饰的铠甲、腰带、带钩等则是在俑的粗胎上直接雕刻的 。陶俑的躯干及四肢经过精心而细致的雕刻后,再把单独制作的俑头安装上,就完成了陶俑的整个造型 。
彩绘工艺
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原来都是彩色的,出土时彩色大部分已经脱落,陶俑身上仅存斑驳残迹,残存颜色较多的个别俑色泽如新 。通过对陶俑身上色彩的分析,可以大体了解秦俑各种服装色彩的特点,为研究秦代的服色及军服装备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
通过对已出土的陶俑身上服饰彩绘颜色的初步统计和分析得知,秦俑的服色种类很多,上衣的颜色有粉绿、朱红、枣红、粉红、粉紫、天蓝、白色、赭石色等,领、袖、襟边等处还镶着彩色边缘 。裤子的颜色一般为粉绿色,还有红色、天蓝、粉紫、白色等 。总之,秦俑的服色色彩艳丽,但没有统一颜色 。在众多的颜色中,粉绿、朱红、粉紫、天蓝四种颜色使用的最多,因此这四种颜色应该是秦俑服饰的主要色彩 。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 。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 。绿色为孔雀石,蓝色为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 。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 。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 。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
从俑坑出土陶俑的服色看,官吏与一般战士的服色无明显区别,不同兵种之间的服色也没有区别 。因此,可以说秦代各兵种都没有专有的服色,而且每一兵种中的众多成员的服色也是多种多样而没有统一的颜色规定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西汉初年 。这是因为,虽然旧的制度摧毁了,但新的封建制的服饰等级制度尚未完全确立起来,因而从战国经秦王朝直到西汉初年,在衣服的颜色和质地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各等级人们之间在服色和衣服质地上并无严格的等级限制,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也反应在了兵马俑身上 。
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 。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 。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 。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 。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 。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 。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 。
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 。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 。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
陶马工艺
一、二、三号坑出土的陶马,有战车用的车马和骑兵用的鞍马两种,这些马的制作工艺过程是先把马的头、颈、躯干、四肢及尾、耳等分别制作后拼装粘合成为粗胎,再经过二次覆泥修饰、雕刻成型,阴干后入窑焙烧,最后彩绘,完成陶马的制作 。
陶马出土时,马头已从合缝处破裂,合缝面上残存着粘泥的遗迹,证明马头是用模具制成的 。马头有宽、窄两种,各自作法不同 。窄狭型的马头,合缝线位于马头的正中,左右两片大小相同 。每片的内侧都有按压、锤打的凹窝,说明它们是用模具制作的,然后将两片粘接合在一起制成马头 。所有的马均张口作嘶鸣状,马口的下颔是单独捏塑,并经舌和牙齿的刻划后,再粘接在马头下部的 。宽博型的马头,是由五块泥片拼合粘接而成的,即左、右两侧的面颊各一片,马头的三片均系手塑 。将上述五片拼合粘接在一起后,在内侧合缝线上一般都要覆泥进行加固 。
马头上的附件如马耳、飞鬃的大小、长短和厚薄都不一样,且上面留有用刀削刮、刻划的痕迹,说明这些附件都是单独捏制后再与马头连接的 。陶马的颈部中空,体腔中空,从破裂的合缝看,这些都是由不同形状的泥片拼合而成的,而所有的泥片合缝处,都在内侧覆有一层硬泥,经过锤打使接茬牢固 。陶马体腔内部遗留有成片的麻布纹和细绳纹,以及直径约5厘米的圆形锤窝,说明锤打时衬着麻布或麻绳的编织物 。
马腿和马尾也是单独用手工制成的 。陶马的各个部件分别做好后,即进行拼装组合 。其顺序是由腿到体腔,再接上颈、头、尾,从而组成马体的大型 。每匹陶马重达245公斤,在拼装组合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支架的支撑才能防止马体变形 。
组合后的陶马还要对其外表进行一些细部修饰 。躯干的外部涂一层细泥,经过打磨使表面光滑平整,显得马体肌肉丰满:在马胸部堆贴泥块,雕刻出凸块状胸肌双肩处覆泥较厚,以显示肩胛的高大宽博马的立鬃为高浮雕,上面用篦状工具划出细细的鬃毛 。
骑兵的鞍马比车马的雕饰略为复杂,在马背上要堆泥雕出高浮雕的鞍桥、浅浮雕的鞍鞯,鞍上的流苏及肚带、锹等细部装饰,这些都是用减地法或贴泥条法雕成的 。鞍上一排排鞍钉及细部的纹饰用阴线显示 。由于运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使鞍鞯造型十分逼真 。陶马的四肢经过细致地刻削打磨,圆的地方溜圆有光泽,扁的地方棱角分明,皮肉、骨节的关系都表现得十分清楚 。
猜你喜欢:
1. 兵马俑的导游词100字大全
2. 兵马俑的导游词50字大全(10篇)
3. 四年级上册兵马俑的导游词范文
4. 有关兵马俑的导游词
5. 写兵马俑的文章
秦始皇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秦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墓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完成 。
据目前的考证,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 。1987年,秦始皇陵墓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修建过程经其一生 。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 。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都是采自特定产地,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 。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历史学家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 。
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并未在史籍上有所记载,故未被人知,也因此历经二千余年而能保存原貌 。1974年3月29日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当时村民称这些陶塑为「瓦爷」 。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 。1976年-1978年,考古队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人员,各项发掘工作全面开展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