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9000台机器人,王传福重走富士康“老路”?董明珠给予了肯定

用机器人替代人工 , 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么?
作为仅次于富士康的全球第二大代工巨头 , 比亚迪不可避免的在重复着富士康的老路 , 这一次 ,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终于下定决心 , 要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了 。
采购9000台机器人,王传福重走富士康“老路”?董明珠给予了肯定
文章图片
前段时间比亚迪爆出消息 , 打算购入多达9000台工业机器人用于汽车和电池制造 。 那么 , 一向与郭台铭并不“亲密”的王传福 , 为何会加速比亚迪走上了富士康的“自动化之路”呢?
一、富士康工厂 , 去掉“人为”因素
流水线上的工人 , 基本都干着简单重复的工作 , 在这种看长时间的枯燥环境中 , 难免会有部分工人的心理防线被突破 。 在2010年数起悲剧发生后 , 富士康将员工基本工资提升了160% , 从900涨至近2000元 。 但这样一来 , 员工的心情舒畅了 , 富士康的股东们不开心了 。 比如在2018年 , 富士康员工全年薪资高达200亿 , 比净利润还高出31亿 。
于是 , 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痛下决心 , 斥资千亿 , 开启了“百万机器换人”的计划 。
采购9000台机器人,王传福重走富士康“老路”?董明珠给予了肯定
文章图片
富士康工厂内简单重复的工作开始被工业机器人所取代 , 郭台铭甚至要求各地工厂停止招工 , 倒逼他们加快建设自动化流水线的进度 。 富士康这么做的目的 , 无非就是提质、增效、降本和减存 。 那么 , 这些目标后来都达到了么?
在富士康SMT生产车间里 , 生产设备透明可视 , 整个制造过程根据大数据分析 , 实时做出智能决策 。 人均产量提升了20% , 并且良品率提升了30% , 库存降低33% 。 提质、增效目标实现 。 另外 , 富士康配备的隧道式冷却设计和收纳式混通腔结构 , 达到世界级POE电源使用效率标准 , 使其能耗成本降低了20% 。
更加可观的益处是人工成本的降低 。 工业机器人一般只是在购买的时候进行一次性投入 , 而后至少5年时间只需花费一部分维修保养成本即可 。 创造同等效益的情况下 , 工业机器人的成本仅为人工的一半不到 。
可以说 , 用机器替代人工 , 成了富士康这几年在“世界500强”排名不断攀升的源动力 。
二、机器+人=机器人
其实 , 用机器替代人工不只有富士康 , 近些年华为、小米、吉利、格力等诸多科技、制造业巨头均掀起了“无人工厂”的潮流 , 取代人工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
如今 , 成功入围“世界500强”的比亚迪显然也在加紧布局 。
采购9000台机器人,王传福重走富士康“老路”?董明珠给予了肯定
文章图片
其一、成本压力增大
王传福曾说:“机器+人=机器人 , 而且会比机器人更便宜 。 ”
当时王传福是这么算的 , 一个工业机器人进口价格需要20万美元 , 按60个月折旧算 , 相当于1个月折旧2万元人民币 。 但是一个月2万元可以招聘十几个工人 , 难道抵不上一个机械手臂吗?
因此 , 在早些年比亚迪工厂一直都是采取“人海战术” , 将部分自动化设备换成人 。 这在10年前 , 甚至6、7年前自然是可行的 , 但是 , 现在招聘成本已然比之前增加了4倍以上 。
因此 , 当中国人口红利减少之后 , 巨大的人工成本成为拥有近30万员工的比亚迪工厂的最大负担 。
采购9000台机器人,王传福重走富士康“老路”?董明珠给予了肯定
文章图片
其二、产业竞争需要
产能严重不足是快速发展中的企业的一大软肋 , 比亚迪更是如此 。
而贸然增加生产线和生产人员 , 需要庞大的持续投入 , 有很多不确定性 。 建设自动化生产线则能够让工厂24小时高效率运转 , 产能预计提升20%以上 , 且十分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