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紧随阿里,腾讯、字节接连布局,组织治理要怎么做才对?( 二 )


就像大家都说OKR好 , 这个起源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 , 后来被英特尔公司引用 , 并在谷歌发扬光大成为教科书一般的组织管理系统 , 一直被Uber、Twitter等明星企业追捧 , 后来被字节跳动引进国内并将它产品化成飞书 , 回到这个产品讨论上 , 市面上的声音也褒贬不一 , 有的人认为它很先进 , 也有的人认为它加剧了组织内耗 , 最明显的例子 , 莫过于8月底的字节跳动新一期All Hands(员工面对面) , 梁汝波重点反思了组织的臃肿问题 。
说到这里 , 留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 , 大厂内耗 , 或者说职场中的内卷 , 其实是现代社会高度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与管理主义不匹配的产物 , 原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被打破 , 因为考核指标的导向 , 让原来的6点下班时间被延长到了9点甚至更晚 , 因为绩效指标的影响 , 让业务线不得不拔高自己的预期 , 定下了一个个难以完成的目标 。
一些大厂的产品经理跟我交流时总会谈到 , “大家都知道重复造轮子是不对的 , 但你还是得继续造 。 ”但现实情况是 , 这样的组织内耗并未带来业务上的明显好处 , 反倒把企业文化搞得一团糟 , 就像项飙老师说的 , “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 , 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 , 让自己就这么空转 , 不断动员自己 , 它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 , 所以非常耗能 。 ”
形成这样的局面 , 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 包括企业方 , 因为对于一家大厂的掌舵人来说 , 他的驱动力往往来自于怎么把公司的想象力变得更高 , 而做到这件事的基础就得有一个良好的组织作为支撑 。 拿阿里巴巴来说 , 我现在很少再听到有人吐槽阿里组织内部高压 , 一些阿里的朋友告诉我 , “以前最烦的是写周报 , 现在周报量也在脱离强制后大幅减少 , 很多部门简化成了双周报 , 甚至简化到了月报 , 反倒让我更有兴趣认真总结反思 。 ”
据阿里CTO(集团技术部)线的一名主管回忆 , 他今年只做过一次PPT , 还是用在对外的技术分享会议上 。 “现在基本没有人用PPT汇报 。 ”他说 , “我带领20个人的团队 , 周会在半小时之内开完 。 ” 这些细节都释放了一个信号 , 其实公司也不希望看到内耗和内卷 , 只有让组织更简单 , 才能聚焦长期价值 , 这是互赢 。
02分解内耗单元 , 然后行动组织臃肿是梁汝波重点反思的问题 , 他曾详细解释了导致组织臃肿的几个原因 , 包括业务负责人对于业务进展感到压力、自身事物繁多 , 于是通过不断加人来解决问题 , 但他后来发现 , “业务出现问题并不是加人就能解决的 , 也可能是团队适配、组织分工上出现了问题 。 ”
无独有偶 , 阿里在本财年也明确提出了指引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理念——“能力建设、价值创造” 。 “过去这一年 , 阿里在组织和文化上做出的一系列改变 , 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开端 。 ”张勇在信中这样写道 , “我们必须更坚决地调整和完善自己 , 更快速地把共识转化为行动 , 尽管这些变革效果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 。 ”
就像前文我们谈到的 , 大厂内耗绝非一朝一夕 , 而是结构性的、多方面的 , 就像个慢性病 , 导致组织呈现亚健康状态 。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 虽然组织内耗是个大问题 , 但它不是无解的 , 而且很显然 , 它的解法也应该是结构性的 , 不单单是公司管理层的事 , 虽然决定可能由管理层发出 , 但解决好这件事却和全员息息相关 。
我最近听到的一个比较有趣的案例来自阿里 , 阿里的朋友告诉我 , 从两年前的7月开始 , 一个叫“老逍果汁会“的项目在阿里内部出现(张勇在阿里花名是逍遥子 , 平时大家也喊他“老逍”) , 而所谓“果汁会” , 就是每隔一段时间 , 张勇会和不同的阿里员工一起喝着果汁 , 探讨大家和公司遇到的一些问题 , 不限话题 , 时长大概设置在2-3个小时 , 而且交流过程向全员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