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股价跌近30%,“假洋牌”慕思割不动了?

三月股价跌近30%,“假洋牌”慕思割不动了?
文章图片
核心提示:
1.床垫第一股慕思股份上市后 , “假洋牌”的面具也被揭开 。 利用洋老头伪装品牌来源于欧洲 , 慕思却是一家标准的本土品牌 , 且绝大部分营收都来源于境内销售 。
2.慕思床垫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差额令人咂舌 。 2019年至2021年 , 慕思床垫的单位成本分别为939.11元、855.37元、873.43元 , 但官方旗舰店显示 , 大多数床垫的售价都在一万元左右 。
3.慕思股份声称公司从2015年就开始研发智能产品 , 其官网上的宣传术语也强调“健康睡眠升级”、“AI智能守护” 。 实际上 , 2019年至2022年研发投入仅为0.74亿元、0.9亿元和1.55亿元 , 三年研发费不如一年广告支出 。
凤凰网科技出品
作者|李猛
编辑|蒋浇
当代年轻人的快节奏生活 , 让熬夜晚睡成为了一种常态 。 他们一边纵享着入夜以后的自由时光 , 一边又在睡眠这件事上一掷千金 , 买更亲肤的睡衣、更助眠的枕头 , 以及更昂贵的床垫 , 试图从另一个方面来补回晚睡的遗憾 。
据《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数据 , 目前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问题 , 加上另一波希望拥有更好睡眠品质的消费者 , 这些人共同撑起了一个规模超千亿元的“睡眠经济”市场 。
借着这股消费热潮 , 无数品牌涌现出来 , 不久前成为“睡眠专家第一股”的慕思股份就是之一 。
今年6月23日 , 慕思股份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 , 发行价格为38.93元/股 , 上市首日收盘价报56.06元/股 , 大涨44% , 刷新了沪深主板的首日最高涨幅 。
然而好景不长 。 进入7月以来 , 慕思股价开始走低 , 甚至跌破发行价 。 2022年半年报的发布 , 更是进一步推动了股价的跌宕 , 截至9月8日 , 慕思股份收盘价为元39.49元/股 , 上市三个月股价下跌29% 。
与此同时 , 关于慕思股份“假洋牌”质疑声四起 , 大量消费者对慕思股份旗下床垫产品夸大宣传进行声讨 。 售价动辄过万的床垫 , 到底有无实打实的技术支持?宣传的太空树脂求材质是否造假?
来自东莞的“假洋牌”
3年豪掷39亿搞营销
有关慕思“假洋牌”的争议 , 十几年前就已然存在 。
一直以来 , 慕思海报上的外国老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 他身着白衬衫、戴着金丝眼镜 , 向外界传递一种专业严谨的形象 , 叠加“慕思”这一中文名 , 总让人不由自主地把慕思联想为一家具有欧洲血统的跨国品牌 。 此外 , 慕思广告中多次提及“源自1868年”等概念 , 也为品牌增添了历史感 。
招股书揭开了慕思假洋牌面具 。 慕思股份原名东莞市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 , 2004年由王炳坤、林集永两名70后创办 , 二者都是东莞本地人 , 均为中国国籍 , 且无境外永久居留权 。 也就是说 , 慕思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现代本土企业 。
有趣的是 , 尽管慕思一直对这位神秘的外国老人讳莫如深 , 但在证监会对慕思提出的59个追问中 , 曾要求慕思股份对公司在宣传上使用的这张人物肖像照片进行说明 。
慕思对此回应 , 称老人名为TimothyJamesKingman , 双方于2009年8月签订《协议书》 , 约定TimothyJamesKingman授权慕思使用带有其肖像的照片及其底片 , 使用期限为永久使用 。
洋牌营销虽为慕思带来了诸多争议 , 但其所营造出的“法国高奢床品”的品牌印象 , 已成功洗脑了无数消费者 。
不甘心失去高端品牌滤镜的慕思 , 近年来也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宣传策略 。 2011年 , 央视曝光家居品牌“达芬奇”为假洋品牌之后 , 慕思也一改“法国设计师”的相关口号 , 闭口不提自己是法国品牌 。 此后 , 慕思的重心逐渐偏向了明星代言、活动赞助以及面向高净值人群投放广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