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隆·马斯克|美团慢下来

伊隆·马斯克|美团慢下来

王兴迎来了自己的敦刻尔克时刻 。

携“边界论”四处出击 , 以美团式打法攻克一个个堡垒 , 形成如今的美团系生态系统 。
10月8日 , 对美团的反垄断调查结果出炉 , 公司因存在“系统、全面实施‘二选一’行为” , 被处以34.42亿元罚款 , 并被要求业务整改和全面自查 。
这一脚刹车 , 或许会让公司现有业务和战略布局 , 都慢下来 。
慢下来、收缩之后的美团 , 还能以2万亿港元市值 , 成为BAT的最佳接班人吗?

罚款34.42亿元
6个月后 , 美团反垄断调查的靴子终于落地 。
10月8日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对美团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 全额退还独家合作保证金12.90亿元 , 并罚款34.42亿元 。
这是继阿里巴巴182.28亿元的百亿罚单之后 , 又一家互联网巨头因反垄断被处以重罚 。 这也是美团自成立以来收到的最大罚单 。
其实 , 处罚不是重点 , 定性才是关键 。
2021年4月开始 , 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 , 依据《反垄断法》 , 对美团展开调查 。
中国市场的反垄断调查 , 聚焦两个关键点:是否具备市场支配地位 , 是否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 。
数据显示 , 2018年-2020年 , 中国网络餐饮外卖服务平台市场的市场集中度指数一直逼近100% 。 也就是说 , 除了大家熟知的美团外卖和饿了么 , 行业几乎没什么别的竞争对手 。
两大巨头中 , 美团又是强势的一方 。 同期 , 美团外卖收入在中国网络餐饮外卖服务平台市场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7.3%、69.5%、70.7% 。
经过有关部门调查 , 美团自2018年以来 , “系统、全面实施‘二选一’行为” , 违反《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关于“没有正当理由 , 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的规定 , 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
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 , 公司推出以差别费率为核心的独家合作政策、通过对非独家合作经营者拖延上线等方式 , 促使平台内经营者签署独家合作协议 。 同时 , 通过建立考评制度、强化代理商管理等形式 , 系统性推进“二选一”落实 。
在签署独家协议时 , 美团通常要求商户缴纳数百到数千元不等的保证金 , 并规定“商家违反协议约定 , 美团有权扣除保证金” 。 2018-2020年 , 163万家商户向公司缴纳保证金合计12.90亿元 。
今年9月26日 , 市场监管总局向美团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 , 公司放弃陈述、申辩和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 10月8日 , 相关处罚正式对外公布 。
外卖业务往哪走?
此次反垄断调查 , 聚焦中国网络餐饮外卖服务平台市场 , 针对的正是美团的核心——外卖业务 。
美团外卖2013年11月正式上线 , 如今已成为美团旗下最大的业务板块 。 今年上半年 , 公司收入807.75亿元 , 其中餐饮外卖业务437.00亿元 , 占比54.10% 。
此前多年 , 外卖一直是美团旗下最大的亏损源头 。 以2018年为例 , 外卖业务收入381亿元 , 但当年仅270万外卖骑手 , 就从公司获得了305.16亿元的佣金 。
近几年 , 得益于其“市场支配地位” , 美团外卖实现盈利 , 尽管还难言丰厚 。 2021年1-6月 , 美团外卖收入437.00亿元 , 同比增长81.82% , 净利润35.63亿元 , 同比增长201.30% 。
随着美团前些年的狂飙突进 , 美团外卖用户、商户等维度的运营数据 , 增速出现大幅下滑 , 高增长难以持续 , 下半场的重点在于精细运营 , 通过流量变现实现盈利 。
反垄断调查及相关处罚落地 , 有关部门要求美团 , 保护中小餐饮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 保障外卖送餐员的劳动收入 。 杜绝“二选一” , 给参与者让利 , 或将影响公司核心业务的盈利情况 , 也有可能让外卖板块的增长速度继续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