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TikTok十亿MAU增长内幕:横扫全球的时间熔炉( 三 )


明星效应为TikTok带来了大量年轻用户 , 这些用户下载之后 , 又迅速在校园里扩散 。 很快 , 带有TikTok水印的视频开始在社交网络风靡 。
而名人效应“破冰”后 , 更大规模的广告买量继续跟进 。
资料显示 , TikTok2019年在美国的广告支出 , 从2018年的10亿美元骤增到40亿美元左右 。
撒出去的钱 , 除了常规的品牌广告展示(如赞助2020年美国超级碗) , 很大一部分投放在YouTube、Facebook、Twitter、Snapchat等社交平台 , 做目标群体精准营销 。
以Facebook为例 , 相关报道称 , 2019Q1 , Facebook安卓版13%的广告是TikTok 。
而几乎每一轮买量宣传过后 , TikTok的APP下载量 , 都会有一波明显的拉涨 。

分析到这里 , 有人可能会质疑 , 这和上述扎克伯格说的没差别呀 , TikTok的用户增长就是“血厚”砸出来的 , 没什么独到之处 。
那么 , TikTok到底是靠什么反转剧情的呢?答案是本土化运营 。
国内互联网企业出海 , 最棘手的其实是当地运营问题 , 因为涉及到管理以及控制权问题的纠纷 , 企业难免放不开手 。
比如快手海外版 , 负责海外业务的首席增长官一职持续动荡——先后经历陈晗 , 以及原字节跳动国际业务总裁刘新华 , 目前控制权又收回宿华手里 , 使得海外发展受限极大 。
前车之鉴的教训下 , TikTok在本地化运营上选择大撒手 。
一方面 , 从基层员工 , 到高层管理人员 , 都尽可能在当地招募 。 为此不惜和众多巨头直接开撕 。
比如 , 2019年年底 , TikTok在硅谷开设办事处 , 堵在Facebook的家门口挖人 。 将两家之间的竞争从争夺年轻用户 , 升级为争夺人才 。
而截至目前 , 其各地的高管层 , 大多来自迪士尼、Google、Facebook、微软、索尼、华纳、Hulu等公司 。

另一方面 , 对本地化团队绝对放权 。 TikTok日本市场拓展负责人俞捷克曾在采访中表示 , 在发展预算上 , 公司给了他极大的权力 , 几乎是报多少批多少 。
本地化运营团队到位 , 接下来的发展 , 差不多是将抖音的模式在各地区复制一遍 。 具体逻辑为:
·美版用户注重猎奇娱乐体验;
·印度版用户更偏爱跳舞、歌曲类视频;
·日版用户追逐二次元、团体挑战风 。
根据这样的用户需求特点 , 进行本地化内容的精准输出 。
比如 , 复制抖音的引流利器——标签挑战赛 , 不定期举行与品牌、网红明星合作的标签挑战活动 , 吸引粉丝进行跟拍、合拍等创作 , 扩充内容维度 。
此外 , 各地区的平台 , 建立了专门的创作者聊天社区 , 通过为创作者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机会 , 挖掘内容供给空间 。
这种方式对创作者粘性影响积极 。
“创作者与平台密切联系方面 , TikTok做得最好 , 我几乎每周都会与TikTok本地的合伙人通电话、发短信乃至见面 。 ”同时注册有TikTok以及Facebook、Spotify平台账号的创作者Nathan Piland这样说道 。
综上 , 一边砸钱买量 , 激发需求 , 一边扶持本地化运营 , 进行精准内容输出承接需求 , “需求-供给”盘子转起来的TikTok , 相当于启动了用户拉涨的按钮 。
不过 , TikTok的跨越式发展 , 已经惊醒了巨头 , 不管是Facebook等的模仿跟风 , 还是相关政策限制等 , 都给TikTok的未来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
小结TikTok像一个突然冒出的黑马 , 扰乱了全球社交媒体领域的格局 , 用户们对其沉迷不已 。
而其能打破认知 , 崛起的凭据在于 , 产品在操作和触达用户上 , 绕开用户习惯壁垒 , 极具竞争力;同时 , 绝对放权的本地化运营 , 让各地市场的平台供需生态最优化 , 盘活了主动拉新基本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