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双十一?( 三 )


联系到彼时宏观层面也进行了比较大手笔去产能工作,也强化了我们上述判断,但进入2019年之后,固定投资有了好转的迹象,若无疫情这一突发事件影响,很可能2020年之后该品类会进入一个上升周期。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年1-8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2520家,累计营业收入9056亿元,同比增长9.6%;利润总额396亿元,同比增长9.5%;利润率4.4%,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相较于其他品类,我们觉得服装行业在一个需求不振的周期内,还是相对比较稳的,同期家电行业利润增长就严重落后于销量增长,利润是被稀释的。
我们之所以用服饰为例子,只是为证明: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做到万亿元以上规模都要不同程度上受到周期性影响,服饰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之于阿里也恰是如此。
但周期性的“妙”就在于他是有周期的,有低谷就会有转机,有转机就蕴含希望,多年调整之后,相当部分行业其实已经完成了去产能化,要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其主要表现为:
其一,国货概念兴起。
在传统经济分析中,去产能主要的手段是价格调控,也就是通过价格的调整使行业出清,而留存下来的企业又会缓慢获得产品定价能力,进而获得溢价,这个过程比较长,但概括起来就是这样简单。
在新国货的概念中,除了IP之外,我其实看到了冠以“新国货”名义后价格的上扬,也就是说,品牌商在行业完成出清之后,已经在考虑溢价的问题,而在出清完成之前,全行业都在价格甩卖,“新国货”这种溢价是很难行得通的。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新国货会强化我对部分领域出清工作的判断。
其二,零售渠道分散。
关于双十一预热,可能舆论更为关注李佳琪和薇娅在直播动辄数十亿的销量,我们且不论销量规模真实性(可能有退换货以及未完成支付等问题),单说令人咋舌的数据,我都感觉有些担心,如果一到两个直播可以霸占百亿级别的销量,那么,为巩固其地位,就有动机倒逼供应商以低价,寡头集中化的效应难道要在直播产业中再演么?
雕爷在双十一之前有过一篇文章,其大意为,双十一已无必要,毕竟主播们都掌握了供应链的秘密,可以每天都是双十一。
这当然掀起了舆论很大的声响,从观点上我是比较认同,李佳琪和薇娅可以决定一个品类的行业定价权,这并非夸张,只要他们愿意,他们确实也有能力做到天天双十一的价格。
但在此观点背后,我是略有惶恐,在一个追求“渠道去中心化”的时期,过分集中的弊端其实愈发凸显,我也不希望李佳琪和薇娅真的拥有行业定价能力。
好在虽然数字惊人,但电商平台之间的渠道已经极为分散,天猫率先启动的双十一已非独角戏,也非与京东的二人转,而是真正零售业的大事,抖音,快手,拼多多平台越多参与,用户越热情,渠道越分散,活动其实越成功,商家越有可能在平台的胶着竞争中获得利益。
当渠道分散化之后,商家与平台谈判能力上升,与去产能结合,可能会是一个正向积极的意义。
最后,作为价值分析的,我还是简单概括我对行业公司的一些看法。
监管对行业收紧至今,行业头部企业(如美团,京东,阿里等等)等等,经营增长虽然下降,但并未萎缩,基本面并未发生逆转,且这些企业手中现金丰沛,通过回购等行为,稳定了资本市场的预期。
禁止资本无序扩张之后,这些企业在财务层面可能要思考:究竟如何消耗手中越来越多的现金,以往是自我发起新的业务,动辄百亿补贴拿下一个新场景。此后,消费互联网的机会收缩,现金的消耗可能就有两个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