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内参|行业首部DPU白皮书出炉!比肩CPU/GPU的数据时代核芯,巨头纷纷入场 | dpu( 六 )


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用户可以灵活的建立“功能核”与应用层运算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功能核”到运算需求的“一对一”服务,保证计算效率。且不同于FPGA在电路层的改造的性能牺牲,KPU的核心技术在功能核层,功能核来自于对于计算模式的抽象,并将其IP化。通过高层次综合,既实现了领域内硬件的统一,降低了规模限制的硬件成本和设计周期,又能通过软件编程实现不同功能的计算;特定需求只需要增删功能核的种类和数量即可。在整体计算效率提升百倍的前提下,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目前中科驭数已经完成了四类KPU芯片架构设计,1)KPU-Swift针对网络协议处理设计;2)KPU-Conflux针对时间序列/大数据分析设计;3)KPU-Trusy针对安全领域处理设计,4)KPU-FlexFlow针对智能计算设计。并在5个应用领域积累了80余类功能核。
中科驭数在2019年完成第一代KPU芯片K1流片,针对序列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大数据分析而设计。集成了序列卷积tscov、序列滤波tsfir、序列距离tsdist、序列相似tsdtw等20多类功能核。相比于传统软件解决方案,基于驭数K1的加速方案在数据库/大数据分析,以及时间序列处理等业务场景中可获得超2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
三、DPU未来展望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提升算力算效水平,“推动CPU、GPU等异构算力提升,逐步提高自主研发算力的部署比例”,“加强专用服务器等核心技术研发”,“树立基于5G和工业互联网等重点应用场景的边缘数据中心应用标杆”等等。
该行动计划也部分反映了DPU等新型算力芯片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虽然国内厂商在芯片产品化的环节还相比国外一线厂商还有差距,但是在DPU架构的理解上还是有独到的见解的,而且我国目前在数据中心这个领域,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增速,特别是用户数量,相较于国外都有巨大的优势。国内厂商有望充分利用这一“应用势能”,加快发展步伐,在DPU这个赛道与国外厂商逐鹿中原。
DPU的潜在市场非常巨大,预测到2025年仅中国市场就能达到每年40亿美元的规模,估计全球将超过120亿美元,但挑战与机遇并存。IaaS在国内云服务市场占比约60%,支撑了目前最重要的PaaS的容器云技术。未来几年,我国仍将维持IaaS为主的云计算结构,预计市场占比将逐上升到70%。
目前要解决DPU标准化应用,还存在一定挑战。由于数据中心本身的复杂性,各大厂商一方面采用COTS组件来构建系统,追求低成本,一方面又设法分层服务化(IaaS,PaaS,SaaS),打造面向不用类型客户的标准化产品,但除此之外的所有技术实现几乎都是各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AWS有Nitro,阿里云有MOC。有的厂商强化IO能力、有的关注路由转发、有的重视存储卸载、有的关注安全加密——不一而足。例如各大公有云厂商、电信运营商等都有比较完整、也比较封闭的底层架构和应用生态。上层负载不同,必然对底层架构有各异的需求,这也许是目前DPU标准化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DPU作为一类专用处理器,与通用CPU的发展路径可能会有所不同。专用计算体系结构和通用计算体系结构的阵地是不同的,专用计算竞争的焦点是数据平面,而通用计算竞争的焦点是控制平面。专用计算好比是造赛车,目标就是“快”,重点是根据赛道的类型来决定赛车的结构;通用计算好比是造民用车,目标更加的多元化,不仅要兼顾不同路况下的可用性,还要考虑性价比、代际兼容性等等。所以,以通用CPU的标准来看待DPU可能并不合适,甚至会制约了专用DPU的发展。一个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必须建立在“技术闭环”的基础上:锚定需求、研发、使用、反馈、再研发改进、再扩大使用范围……,即所谓“先垂直深耕,再水平扩展”的发展战略可能更适合DPU的发展。技术只有投入使用才能体现价值,有使用价值才有可能商业化,才能完成技术闭环到商业闭环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