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门户开放和遏制营销,微信安得双全法?( 二 )


衡量开放程度最主要的因素 , 就是平台治理 。
据新榜数据 , 2019年其监测的2.1亿篇内容中 , 有194.8万篇内容无法正常访问 , 其中10.8%为平台处理 , 其中处理最多的为过度营销 , 占比34.7% , 其次为色情、违规、诱导关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欺诈、侵权等 。
显然 , 遏制过度营销是微信平台治理的头号工程 。 这很容易理解 , 太多社交产品、社区产品被第三方营销信息吞噬 , 而被普通用户反感 , 社区氛围受到不可逆的伤害 。
微信也已不是诞生初期 , 那个纯粹的熟人社交产品 。 恰恰相反 , 微信已经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 , 微商、代购、导购、乃至平台级的电商都在微信商业生态中获益匪浅 。
而随着用户微信好友数量的增多 , 以及个人身份与公司身份在微信上的合二为一 , 许多用户的朋友圈内容已经不乏各类营销信息 , 个人生活向内容含量降低 。
倘若朋友圈、微信群的营销信息继续增多 , 用户体验势必会受到影响 , 恐怕会有不少用户选择降低浏览朋友圈频率 , 乃至关闭朋友圈入口 , 这自然是微信不愿见的 。
B
营销氛围过盛甚至会引起连锁反应 , 一旦营销信息在微信中畅通无阻 , 有害信息也会紧跟其脚步 。
社交媒体正是网络诈骗的高发地 。 近日国家反诈中心民警谢警官在反诈日活动中就介绍 , 年轻人被诈骗案件中 , 占比最高的是刷单诈骗 , “犯罪嫌疑人会先广撒网 , 通过社交媒体等发布广告 , 打着高薪、轻松的旗号引诱你上钩 。 ”
微信断然不会眼见着微信生态走向冗乱 , 这是一个拥有十几亿用户的平台需要承担的责任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工程师张虹此前曾撰文称 ,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横向扩展和纵深发展 , 平台带来的问题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全球化 , 对平台的规制正在从“避风港”向“平台治理”转变 。
从这个角度 , 保护用户不受到欺诈和被过多营销信息干扰是微信的义务 。 从商业角度 , 维护好用户体验 , 微信才能稳住用户量 , 以及更重要的用户时长 , 这正是社交产品的命门 。
微信平台治理方式常为外界所见的大概可分为整治违规行为和调整产品功能 , 前者可归为“堵” , 后者有“半堵半疏”的意味 , 一方面是在产品上抑制营销过剩以及欺诈行为的传播 , 干扰用户 , 另一面则是让用户主动选择 。

而在近期 , 微信的平台治理又加强了“疏”这一环 , 即从用户端着手 , 增强反诈宣传力度 , 减少诈骗发生的几率 。 近日字母榜发现 , 微信及腾讯众多产品共同组织发起了“1107全民反诈日” 。
相对于以往常规性平台治理 , 这是一次腾讯微信联合发起的节日式平台治理运动 。
采用节日方式进行平台治理 , 足以反应出微信对反诈的重视程度 。 但在平台治理压力面前 , 微信只能选择双管齐下 , 从遏制诈骗源头和加强宣传两路维护用户利益 。
活动中 , 微信通过上线产品反诈专区、反诈小程序进行传播 , 并通过微信支付模版消息、朋友圈广告、视频号等方式推送反诈宣传片;活动当日还进行了反诈直播 , 向用户介绍了数种常见诈骗手段 。
另外 , 腾讯会联合部分企业 , 在购物、出行等场景中 , 进行反诈宣传的下沉渗透 , 以覆盖更大范围人群 。
节日反诈的同时 , 微信也在持续加强安全防诈能力 。 例如在产品端 , 微信建设了“微信火眼反诈骗系统” , 微信支付实行了“钱袋子守护计划 , 通过搭建风控环节、产品提醒、客服保障等方式阻断诈骗进程 。
C
而在营销这一环上 , 微信面临的情况就更为复杂 , 特别是在互联互通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