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采访人员严
中国提出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减排目标 。如何评价“双碳”目标的实施效果?
近日,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服务中心主任姚博在接受ThePaper(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从成立近30年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到拥有近40年长系列观测记录的上甸分区域大气本底站,这些由气象部门运营多年的区域或全球大气本底站,已经成为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检查和修正的重要手段 。
“这种‘自上而下’研究二氧化碳和含氟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可以为评估‘双碳’目标的效果提供科学工具 。”姚博表示,未来,中国气象局将加快新建大气本底站,尽快形成覆盖全国16个重点气候区、布局更优的大气本底观测网络,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
温室气体监测可以为评估双碳目标的效果提供科学工具
论文:从成立近30年的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到拥有近40年长系列观测记录的上甸子大气本底站,这些由气象部门运营多年的区域或全球大气本底站,在应对中国乃至世界气候变化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2019年被姚波:采用,首次提出了基于大气浓度反演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方法,进而验证了传统自下而上清查的结果 。基于大气浓度、基于观测温室气体浓度和气象场数据、地面排放网格标定、结合反演模型“自上而下”计算区域源、汇及其变化的自上而下的排放反演方法,已成为核查和修正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重要手段 。
中国气象局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在二氧化碳和含氟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 。合作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 。相关成果也总结为决策支持报告,得到国家领导的认可,可为双碳目标效果评估提供科学工具 。
温室气体监测数据在澎湃新闻:,有哪些具体应用,如何在《中国温室气体公报》等报告中体现?
【项目投资决策实训 项目投资评估实验报告】姚波:30年的长期观测数据和成果支持《世界气象组织温室气体公报》 《中国温室气体公报》 《气候变化国家报告》等国内外报告,瓦里关站数据上传到世界气象组织(WMO)温室气体数据中心进行国际共享 。
未来,背景站网将覆盖中国主要气候区域
论文: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是如何布局的?
姚波:中国气象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温室气体 。目前已建成包括山西、湖北、深圳、珠海7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和40多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在内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络,观测物种覆盖《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控制的7大类30多种温室气体 。
其中,6个背景站对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和六氟化硫(SF6)进行在线观测,1个背景站对含氟温室气体(SF6/HFC/PFC/NF3)进行在线观测 。省级和市级温室气体观测站仅观测CO2/CH4 。
中国气象局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在线观测、采样实验室分析、校准和溯源技术和标准,并在世界气象组织(WMO)框架下参与了一系列比较和评估 。观测质量符合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察的观测可比性要求 。中国气象局
ze:15px;">姚波:尽管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观测具有一定规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大气本底站网规模仍无法与欧美等发达地区相比,即便是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站点数量明显偏少 。立体观测的频次和规模也落后于发达国家 。
因此气象部门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推动监测,一是加快推进新增大气本底站建设,尽快形成覆盖我国16个气候关键区、布局更为完善的大气本底观测网络;第二,提升温室气体综合立体监测能力,形成温室气体垂直廓线的业务观测能力;第三,鉴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温室气体源汇解析和综合分析评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拓展实验室CO2、CH4、N2O同位素综合分析和站网在线观测能力;第四、加强省市温室气体监测网建设,加强国家大气本底站和省市温室气体站点的资料分析应用,开展大气浓度反演温室气体排放量技术和方法的研发和应用;第五,依托极地站点、海洋站点、境外气象站,构建我国自主的全球温室气体观测网,发展全球评估产品,形成“全球监测、全球评估”的业务能力,提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
责任编辑:蒋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