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捷|今年“双十一”为什么不香了?

text":"今年已经是双十一走过的第14个年头了 。 从淘宝于09年首次创办双十一 , 到猫狗大战 , 再到如今直播电商的加入 , 各路玩家都渴望在这场狂欢中分得一杯羹 , 双十一本身也在这14年中经历着巨变 。
狂欢终将落幕?过去 , 一过11日零点 , 各大平台们便争相放出战报 , 多少秒破亿、多少小时破百亿的记录 , 耀眼的成绩单在微博热搜上霸屏 , 热度迟迟不退 , 一波未平一波着实看得人眼花缭乱 , 时时刻刻营造出一种“大家都在买 , 我不买就亏了”的氛围 。
而今年大部分电商默契地选择了低调 。 一直到12日零点 , 天猫也只是总结性地称“2022年天猫双11稳中向好 , 最终交易额与去年持平 。 ”京东则表示“超越了行业增速 , 创造了新的纪录 , 与此同时 , 零售购物用户数也再创好成绩 。 ”
而近年来在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及疫情的反复的影响下 , 居民就业、收入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 消费意愿降低 , 也冲击着国内零售行业 。 在整体消费需求收紧的时候 , 大促活动无可避免地感受到了压力 。
除了消费需求的收紧以及红利的消褪 , 还有一个现象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厌倦双十一复杂的玩法、冗长的规则以及商家的各种套路 。 另外 , 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 , 打折营销无孔不入 , 双十一变得越来越不“稀奇”了 。 换而言之 , 直播电商的兴起带来平台流量的分散与大促常态化 , 使得双十一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 。
商家:从快速爆发到持续经营、把流量转化为存量
消费的收紧、红利的消褪到消费者的疲倦 , 无一不宣告着电商的竞争将正式进入下半场 。 商家们追求的将不再是通过打价格战实现高投入下的野蛮增长 , 而是更加稳健可持续的经营 。
也就是说 , 大环境的转变让商家们不得不开始把注意力回归到经营效率本身 。 不再一味地追求GMV , 不再以目标为重 , 而是回到经营的本身 , 即如何更好的服务消费者 , 实现低退货、高转化、持续复购的可持续发展 。
其实从各大平台本次双十一的玩法策略来看 , 也能发现平台们各自打的“小算盘” 。
京东则是继续放大在供应链物流端的优势 。 在双十一启动仪式上 , 京东就已经表示在双十一全链路服务上的投入相比去年增长超50% 。 从最新战报来看 , 遍布全国的京东物流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大规模处理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0% 。


在双十一前 , 京东翻新了京东物流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2期 , 可支撑日均分拣超140万件包裹 。 至此 , 陕西的西安亚一1期、2期、武功仓 , 宁夏的银川智能仓、新疆的乌鲁木齐亚一、伽师仓 , 以及在建的甘肃兰州亚一 , 已形成“北斗七星”之势 。
在建的兰州亚一 , 预计在2023年双11前建成投用 。
与传统电商不同的是 , 以直播电商起家的抖音及快手作为电商界的后起之秀 , 正处于推广自身商城体系的关键时间点 , 需要以活动优惠来吸引更多消费者 , 以培养用户购物习惯 。 直播电商与传统电商已经在《淘宝VS抖音:电商厮杀的下半场》一文中有过详细分析 , 本文就不再赘述 。
国货成全场“C位”在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 , 有一个分类成绩亮眼 , 并出现多匹“黑马” , 那就是国货 。

在唯品会11.11特卖狂欢节销量排行前10名的品牌中 , 有7个国货品牌;天猫10日零点双十一正日子开场4小时后 , 成交额破千万的单品超2000个 , 其中国货占比过半 。 截至11日零点 , 已有50个老字号品牌成交额破千万 , 其中11个老字号品牌成交额破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