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创新作业,助力南京逆势增长

撰稿|浑水调研金禾
北上广深之外 , 谁是中国的第五个城市?2021年 , 这仍然是许多媒体和专家学者在探讨的话题 。
2021年初 , 江苏金融圈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如何解答南京发展之问?这篇文章发表之时 , 正逢南京市最新的GDP公布 。
数据显示 , 2020年 , 南京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8万亿元 , 可比价增长4.5%左右 , 增幅居GDP超万亿元城市前列 。 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 南京经济规模首次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十强 。
近年来 , 南京的发展如火如荼 。 这或许要归功于三年前 , 南京提出的一份“创新作业” 。 自2019年致力于打造创新名城以来 , 南京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
时隔3年 , 在2021南京创新周到来前夕 ,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 , 这几年来 , 南京都取得了哪些成绩?而它又是如何利用这份秘籍突出重围的?
一份创新作业,助力南京逆势增长
文章图片
足够硬核的南京
南京到底有多牛?
作为经济强市 , 实际上 , 南京的各方面实力都很“能打” 。 无论是从高等院校数量、上市公司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资金总量……南京都可以稳居全国前十 。
另外 , 值得注意的是 , 早在2019年 , 南京就已经成为31个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中的人均GDP冠军 。
2020年 , 南京市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606元 , 同比增长5.2% , 首次突破6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6500亿元 , 按照850万常住人口计算 , 人均消费达到7.6万元!这一数据也是全国各大城市中的第一位 。
此外 , 去年11月中旬 , 南京第11次上榜“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 其中南京在生活品质幸福度排名第三 , 在交通幸福度排名第三 , 城市总体幸福度排名第六 。
这些数字 , 有力地证明了南京过去二十年来“逆袭”的成绩 。
从产业布局上看 , 南京的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软件、智能电网、风电光伏、轨道交通等 , 在全国产业版图中都有重要地位 。
目前 , 南京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97家(仅统计A股市场) , 其中市值过千亿的有四家 , 主要是国电南瑞、华泰证券、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 。
除此之外 , 南京在百亿之上的企业达到了30家 , 科创板上市的公司主要有南微医学、万德斯、前沿生物、迪威尔和伟思医疗等 。 以上数据足以证明 , 南京的上市公司实力之强 。
近几年 , 南京在工业机器人、电子计算机整机、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的增速也十分明显 , 以集成电路为例 , 该产业本是南京的产业空白 , 但是靠着台积电 , 南京硬生生撕开了一条口子 , 挤进了芯片重镇之列 。
要致富 , 先修路 。 在交通上 , 发达的铁路网也是南京的加分项:沪宁城际、京沪高铁、宁杭城际、合宁客专以及宁安客专等线路 , 保证其在长三角内部畅通无阻 , 可以说 , 在交通的便利度上 , 南京可以称得上国内城市的典范 。
此外 , 南京也正在积极构建自己的都市圈:4月16日 , 皖苏两省联合印发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正式发布 。 规划显示 , 都市圈的范围拓展到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 , 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 。
随着政策落地 , 南京将挺进“超大城市”的队伍中 , 成为中国第五城之中最有竞争力的选手 。
南京 , 正在不知不觉中逆袭 , 而其中的奥秘 , 就是抛弃幻想、拒绝高调、脚踏实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