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玩游戏,这哥们用毫米波把Switch改成了“掌上PS5”。

为了玩游戏,这哥们用毫米波把Switch改成了“掌上PS5”。
文章图片
看清楚了朋友们 。
Switch上可以玩PC、Xbox和PS端的游戏了 , 而且是无延迟 , 无画质压缩的“正品”版本 。。。
为了玩游戏,这哥们用毫米波把Switch改成了“掌上PS5”。
文章图片
前段时间B站上的一位阿婆主(otakuOO君)发布了一段视频 , 主要描述了他是如何利用毫米波无线HDMI , 耗时近10个月成功把自家的PS5“搬”到了Switch上面 。
为了玩游戏,这哥们用毫米波把Switch改成了“掌上PS5”。
文章图片
关键@otakuOO君自己制作的这一台“Switch” , 完全可以正常使用 , 而且还克服了以往无线串流中会出现的核心难题:延迟和压缩 。
我是挺能理解的 , 不玩游戏的人想象不到他们为了更舒服地玩游戏 , 能下多大功夫折腾任天堂自己 。
假如我是任天堂的主管 , 要么你来上班 , 要么我给你律师函 。 「手动狗头」
众所周知 , 我们玩游戏往往会在主机的基础上加配一台独立的显示设备以便获得更好地游戏体验 。
为了玩游戏,这哥们用毫米波把Switch改成了“掌上PS5”。
文章图片
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用数据线把两个设备连接起来 , 可一根短小的HDMI线 , 各式各样的游戏设备 , 显然满足不了懒人的需求 。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是不能接受在游戏硬件设备上投入过多的金钱 。。。
所以就不能直接用一台设备玩所有平台上的游戏吗?!
为了玩游戏,这哥们用毫米波把Switch改成了“掌上PS5”。
文章图片
当然可以 , 都2021年底了 , 通过无线串流让手机同步电脑或者其它设备的事早就不新鲜 。 只是因为技术上始终无法突破 , 无线串流的缺陷比起优势来说更加明显 。
我司编辑们就在征战峡谷时 , 有过选中一位幸运儿试图使用“START云游戏”平台一起五黑的操作 , 然后就在令人抓狂的延迟下 , 折戟沉沙 。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状况?
从理论上说 , 无线串流传输的数据流非常大 , 1080p60帧视频每秒的数据量大约是1920x1080x24x60≈355MB/s 。
所以 , 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数据进行压缩 , 就像通过微信发照片 , 图片实际上被压缩过了一个道理 。
为了玩游戏,这哥们用毫米波把Switch改成了“掌上PS5”。
文章图片
另外 , 在传输过程中 , 每个接收端都需要对数据进行编解码的操作 , 数据每经过一个设备就会考验一次设备的吞吐能力(每秒处理多少数据) 。
这些处理数据用去的时间累计抵达最终接收端 , 体现出的结果就是延迟 。
还有和高速路上堵车类似的队列延迟 , 以及硬件设备的延迟 , 比如屏幕响应时间 , 只不过相比于网络和编解码操作造成的延迟 , 这部分反而是相对最容易解决的那个 。
为了玩游戏,这哥们用毫米波把Switch改成了“掌上PS5”。
文章图片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 , up主使用过无线串流的方案之后 , 选择了另一种新的方案:毫米波HDMI投屏 。
先看看这个“毫米波Switch”到底是怎么鼓捣出来的 。
我们需要准备一个毫米波无线投屏器、一块便携式屏幕、供电设备和其它的一些必要配件 。
为了玩游戏,这哥们用毫米波把Switch改成了“掌上PS5”。
文章图片
然后把Switch拆开 , 去掉不需要的部件 , 将毫米波投屏器和供电设备放进去 , 再盖上自己配的便携式屏幕 。。。
由于手柄过于好用 , 予以保留 。
为了玩游戏,这哥们用毫米波把Switch改成了“掌上PS5”。
文章图片
关键来了 , 把这个投屏器+便携屏幕的组合和主机连接 , 然后将手柄和主机连接 , 就可以直接开始在这台“Switch”上玩主机游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