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隐私博弈,用户永处下风( 二 )


个人数据安全 , 用户情绪引爆点得物App删用户视频引发关注一事背后 , 其实消费者讨论更多的 , 是个人隐私是否被侵犯 , 以及个人网络数据是否安全这一类问题 。 在得物官方给出的最新回应下面 , 虽然得物已经就删除视频的“真相”做出必要解释 。
但绝大多数网友仍议论纷纷 , “随意调用用户权限 , 侵犯用户隐私 , 太可怕了……”“App有权利自主删缓存吗?”“得物你真行~”一系列评论充斥网络 。
得物隐私博弈,用户永处下风
文章图片
相比于理性地解释 , 因不了解技术实现逻辑而导致的个人隐私及数据安全被侵犯焦虑 , 主导了大众情绪 。
据某互联网代驾平台技术人员文清对新浪科技介绍 , “通常而言 , 如果App得到授权 , 想要删除用户手机上的视频等内容是很容易实现的 。 ”而授权后 , App甚至于还可以读取到文件上的内容 , 如果结合AI技术企业还能够知道用户手机上哪些信息是对自身有利的 , 并且可以据此作出一些特定的“用户运营开发” 。
“虽然对于大规模的用户无法做到每个人都精细化地分析 , 但如果只针对少数的优质群体对象 , 这是可以实现的 。 ”文清表示 。 但对于被分析的对象而言 , 这其实造成了个人隐私的泄露与被侵犯 。
“有时候用户甚至于自己的相册有没有被扫描窥视了也不知道 。 ”文清感叹道 。 在他看来 ,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 最好的办法就是通报相关部门进行抽检 , 并对不达标的曝光处罚 。
问题不断的得物 , 究竟怎么了?在传出得物App删投诉视频被拦截的新闻之前 , 得物App还频频因为平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涉嫌欺诈、商品炒作严重等问题 , 频频引发外界关注 。
今年1月 ,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报显示 ,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9家电商直播平台销售的婴幼儿服装、成人服装、服装配饰、鞋、箱包和床上用品等6类商品进行抽检 , 共涉及96个品牌的6类产品 。 结果发现 , 113批次样品中 , 有22批次不合格 , 不合格率为19.5% 。 其中 , 抽查不合格率最高的是“得物”电商平台 , 不合格率达50% 。
得物隐私博弈,用户永处下风
文章图片
对于大多数垂类电商而言 , 想要给出百分百正品保证的承诺确实存在极大的困难 , 但如何控制不合格产品的比例确实可以做到的 。 但在与得物同批次抽检的电商平台中 , 快手不合格率为40% , 小红书为28.6% , 而京东、淘宝等平台的货物也存在部分问题 。 同样是陷入质量门 , 得物在不合格率方面却遥遥领先 。
而在去年6月 , 得物因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被中消协点名 。 据中消协介绍 , 在6月1日至6月20日共计20天监测期内 , 共收集“618”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6488460条 。 其中 , 监测期内共收集得物App有关负面信息8735条 , 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 。
区别于淘宝、小红书等去中心化的平台 , 由于得物对电商货品实施强中心化的平台监管 , 其在商品和消费者之间扮演着“把关者”的角色 。 因此 , 一旦产品质量监管出现漏洞 , 得物受到的影响也最大 , 长此以往 , 当得物平台上的商品数量达到一定量级以后 , 得物这位“守门人”因守门失误导致的负面舆情登上热搜也便成为了常态 。
在此之外 , 得物主打的潮牌商品自身存在的高溢价特性 , 也为炒作现象提供了捷径 , 这也频频令得物招致诟病 。 此前 , 李宁、安踏等国货品牌被炒至溢价三十多倍 , 也成为了一个极端的反面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