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酸奶大战( 四 )


但声量大于销量 , 有了小米有品的背书 , Change在融资的道路上本应如虎添翼 。 可惜时机不对 , 正好碰上资本寒冬 , 有意抛出橄榄枝的机构最多只愿开到五六百万 , 比创始人原先希望的A轮融资额缩水了3/4 。
几经僵持后 , Change就乏人问津 , 只能走低端化路线 , 希望扩大获客基本盘 , 后续再将拉新客户转化成高端用户 。
于是便有了售价4元的袋装“活酸奶” , 是正值强弩之末的Change做出的最后一款产品 。
后来在双十一砸了几十万宣传预算 , Change确实在销量上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 , 但总体上依然亏损 。
最为致命的是 , 如此一波营销一次性拉满了生产线 , 之后的销售和产量更加无法预估 , 几次供大于需 , 浪费大量成本之后 , Change酸奶资金链断裂 , 老板跑路 , 公司内部讨薪维权到现在都没有解决 。
直到2019年下半年 , 仍有网友在线上留言惋惜道“怎么买不到Change酸奶了?”说明其产品确实得到了部分用户的认可 。
同时期的乐纯和简爱 , 跟Change有着不同的定位 , 分食着相似的客群 。 前者是健康好喝的酸奶 , 后者是专业的健身酸奶 , 走得太远太超前 , 就从“先驱”成了“先烈” 。
用户需要时间去教育和培养 。 无糖可乐面世多少年了 , 一直被吐槽难喝 。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竟是在元气森林的带领下 , 这几年所有饮料都烧起0糖的热潮 。
跟饮料不一样 , 酸奶是进入门槛较高的产业 。 如果只做风味上的区分还好 , 想要在功能性上有所追求 , 研发投入怎么都省不下来 。
Change的团队基本没有相关产业背景 , 因为一时的理想主义入局 , 在研发上只有一位专业外援与上千名从需求角度出发的用户 , 几经迭代产品 , 在精神上打动了第一波种子用户 , 以爆品思维成功切入市场 , 却在后续出新时严重乏力 。
对于整个行业和用户洞察方面的功课做得不够也是Change失败的深层原因之一 。
直到现在 , 激进选择无糖、脱脂的酸奶品牌都难以走入主流视野 。 哪怕是打着“清洁标签、极简配方”的简爱酸奶 , 都没敢把糖从旗下全部产品的配料表中去掉 。
简爱以极简配方 , 阐释父爱的故事 。 包装上硕大的“父爱配方”乍一看令人疑惑 , 实际相中的是长期被食品市场忽视的爸爸群体 。
妈妈受众竞争激烈 , 是一片红海 。 女性给家中购置酸奶时考虑的要素很多 , 比如成分、口味、性价比、颜值、生产日期 。 男性更直接——买这件东西跟我有怎样的关系?简爱直截了当地将含蓄的父爱搬到台面上 , 简单易懂 , 直指人心 。
而乐纯讲述了精英的创业故事——毕业于哥大的高材生 , 卸下曾在美国中文电视台做采访人员兼主播的光环 , 与沃顿商学院的金融精英丈夫一起创业 , 利用德国顶尖滤乳清酸奶工艺 , 打造出是一般酸奶三倍纯净营养的滤乳清酸奶 。
精英的生活方式俘获了一大批都市白领 , 每一点都极具话题炒作性 , 利用各种社交平台 , 点对点接触用户 , 迅速出圈 。
后有卡士、北海牧场、吾岛等品牌不一而足 , 他们在之前乳业巨头不稀罕的牙缝之间拓展出一片天地 , 群雄割据 , 大战一直延续至今 。
04酸奶企业的奶源之战
高端低温酸奶其实一直在经历不断的升级 , 因为随着生产技术的迭代和消费者认知的更新 , 对于高端的标准也在日新月异 , 依然原地驻足只会被市场抛弃 。
酸奶公司要想活得好 , 从奶源上就要展开争夺战 。
最开始的普通酸奶依靠添加明胶等胶质来提升产品粘性 , 不使用明胶而选择乳清蛋白粉在最初就算是高端产品了 , 添加稀奶油提升产品口感也是彼时高端酸奶才舍得下的“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