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凛冬将至!阿里技术大牛出走,这个行业要有新动荡( 三 )


他提交了一份申请书 , 计划拿到数千台服务器 。
符合需求的一块英伟达的计算卡 , 最少要价 2000 美金 。 几千台服务网即使对整个阿里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 。 他等了半年 , 都没能拿到自己要的GPU 集群 。

甚至还惹得阿里老员工们一顿抱怨 。 人家不信论文 , 只看实打实的业务水平 。 他们不相信漆远可以拿出更高效算法 。
而漆远团队被困在一个悖论里 , 没有 GPU 集群 , 就证明不了自己的算法和技术高效 。 但如果不能证明自己的算法和技术高效 , 就没有办法争取到 GPU 集群 。
“同事们认为 , 你们这帮教授老师过来 , 基本不懂业务 , 也不懂技术 。 ”
漆远和高层僵持了半年 , “团队一度走在解散的边缘” 。 终于拿到了足够的资源 , 启动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 。
为了这个难得争取到的机会 , 全团队都放弃了年假和春节 , 终于在第二年双十一 , 首次实现了淘宝、天猫的个性化推荐 。

俗称“千人千面”的算法应用 , 让手机淘宝在移动端站稳脚跟 , 也让蒋凡和张勇在阿里内部的地位急速上升 。 这是后话 , 不表 。
漆远团队包揽了这一年阿里巴巴集团算法大奖16 项奖中的 6 项 。 漆远成为达摩院金融智能方向的负责人 。

寒潮
但随着AI的风越吹越热烈 , 曾经高在云端的大厂技术 , 慢慢露出了自己的短板 。 海内外一度掀起热潮 , 一批大学知名教授先后跳槽到互联网大厂 。
在行情好的时候 , 科学家的加入自然是锦上添花 。 从PR宣传 , 到兜售方案 , 大牛们的背书让品牌愈加金光闪闪 。
只是这个投入产出比 , 让逐利的资本发现 , 这笔买卖已经没有当年划算 。
科学家们拿着大笔预算做研究 , 同样背负CPI或者OKR的压力 。 美化数据的方法千千万 , 实际应用的效果见真章 。
很多方案比起谷歌、微软、Facebook的开源算法 , 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 。
一位知乎用户这样描述行业现状:很多披着“顶尖AI”的大厂解决方案这下就出问题了 , ppt没输过 , demo没赢过 。
而机器深度学习的算法训练 , 越来越复杂 , 越来越需要海量资源投入 。
据称“仅仅训练一个最新的 GPT-3 模型 , 可能需要 300 多块 GPU 跑一年 , 训练成本大约 600 ~ 1200 万美元 。 结果呢 , 反映到用户体验上 , 也就比以前的版本好那么一点点 。 ”
这种成本下 , 再多发展几个项目 , 即使是家大业大的阿里 , 也不是那么好消化的 。

而蚂蚁上市的戛然而止 , 或许就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 科学家无法从企业那要来更多资源进行研究 , 企业也不再需要科学家背书贴金 。
随着技术发展暂且进入一段瓶颈 , 当初的潮水开始回流 。
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张彤 , 跳槽去了创新工厂当合伙人 , 还在香港科技大学和创新工厂联合实验室担任主任 。
字节的副总裁 , 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马伟英回到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 , 总监李磊跑去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任助理教授 。
连百度的首席科学家吴恩达都重返了学术界 , 在斯坦福兼职 。

漆远曾说 , 相信人工智能是人类最后最伟大的发明 。
眼看着技术大牛们一个个重返学术界 , 纷纷挥手告别有数据、有资金、有应用机会的大企业 。 看来我们距离AI彻底改变世界这一天 , 还远得很 。
【阿里巴巴|凛冬将至!阿里技术大牛出走,这个行业要有新动荡】作者: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