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 , 高德召开了品牌升级发布会 , 宣布升级为“出门好生活开放服务平台” , 更是提出了“高德地图 , 哪儿都熟”的口号 。
作为阿里系里第三个达到一亿DAU的app(前两个是淘宝、支付宝) , 高德被赋予这样的重任可以理解 , 地图-本地出行-本地生活服务的三级跳路径也很自然 , 唯一的问题就是在这个路径上还有其它玩家 。
二、高德需要想象空间
首先就是本地出行领域绕不过去的巨头 , 滴滴 。
在滴滴被下架之前 , 有数据统计 , 当时滴滴占有91%的网约车市场份额 , 高德、美团、曹操等品牌分食剩下的9% 。
本以为这样的局面会一直持续下去 , 但去年的变故 , 让网约车市场又起了一些变化 。
一边是滴滴在拼命稳固自己的基本盘 , 一边是各大网约车势力蓄势待发抢占市场 , 最终高德在这场混战中分得一杯羹 。
时至今天 , 订单量排名行业第一、第二的滴滴与高德 , 已经成了自营和聚合平台的代表 , 尤其是今年9月份 , 高德宣布聚合打车业务已实现盈利 。
盈利的分水岭在每日单量 550 万单- 600 万单 , 达到这一规模 , 高德就可以在扣除 B、C 端补贴、返点、总部费用后的毛利为正 。
这意味着两种模式都能跑通 , 剩下的就是如果扩大自身规模的问题 。
事实上 , 聚合打车市场到了一定规模 , 很难突破增量市场 , 高德除了布局本地生活服务外 , 自营打车业务自然会是存量市场中的必争之地 。
其实2017年高德刚以聚合平台切入网约车行业时 , 和滴滴有过一番甜蜜期 。
毕竟程维自己就是阿里出身 , 创业初期还是拿的阿里投资 , 支付宝也给滴滴开放流量入口 , 甚至滴滴网约车最初的定位导航还是由高德提供的 。 所以 , 高德一开始做聚合平台 , 滴滴也开放了自身运力池 。
双方似乎达成了某种「你给我拉来增量用户 , 我给你扩大运力供给」的所谓共赢关系 , 但仔细品位 , 会发现这种关系并不禁得起推敲 。
对于滴滴来说 , 它能获得的就只有高德以派单形式分过来的有限订单量 , 而对高德打车来说 , 滴滴庞大的司机群既扩充了高德的运力池 , 还分流了一些本该直接去往滴滴的订单 , 甚至于到2019年滴滴还一度是高德平台上的单量大头 。
随着美团腾讯华为等大厂都纷纷试水聚合打车业务 , 滴滴也防御性开启“网约车开放平台” , 直接下场抢夺第三方出行平台资源 , 两者之间的竞合关系愈发明显 。
这次高德推出自营打车业务 , 也未必不是一种战略性补充行为 。
聚合打车平台的护城河从技术上看 , 是数字地图 , 从C端来说 , 是流量规模 , 高德在这两者上有优势 , 但相比其他大厂并不大 。
虽然聚合平台规模化后 , 边际成本低 , 按单向第三方接入公司收取服务费的利润也很可观 , 但这种合作的模式在市场进入存量空间后 , 显然缺乏想象空间 。
据专业人士称 , “高德打车业务……每单按单收入1.5-2.5元 。 ”而与之相比 , 滴滴及其它自营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大概在20-30% 。
这些因素无不促使着高德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去“探索下一代网约车模式” 。
三、网约车不是本地出行的未来
高德在本地出行业务上的出路 , 或许并不在网约车本身 。
因为相比于滴滴 , 高德的使用场景还是略有不同的 , 用户打开滴滴往往就是明确目的地在哪 , 直接打上车就走 。
而对于高德 , 用户认知还是停留在地图上 , 对于目的地会有一定的模糊性 。
- 华为|家庭NAS如何组?2.5G网口可能才是重中之重
- Java|诸多跨国企业将总部搬进老建筑,苹果进入发电站,有何独特之处?
- 【小雨学编程之C#】18.7 复杂数据类型-数组
- |腾讯联邦“解体”:京东、美团之后 谁是下一个分手的对象
- 【小雨学编程之C#】18.1 数据类型转换,数据类型别名
- 时间|弊大于利!使用半个世纪之久的“闰秒”要被废了
- 主板|便宜主板能用吗?贵的主板和便宜的主板之间有什么差别?
- |老外被圈粉 看好小米13系列:华为之后 对苹果/三星冲击最大旗舰机
- 苹果|急大家之所急,iPhone 15Plus曝光,牙膏挤多了
- Hi-Fi|烧友必备!这对天作之合的Hi-Fi组合绝对是你的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