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中国电商出海,四大门派拼了( 四 )


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区 , 市场格局尚未定型 , 对于初来者相对友好 。 这意味着更充分的市场竞争 。 但新的巨头正在快速成长中 , 东南亚的Shopee想要成为跨国巨头的野心已暴露无遗 , Lazada在阿里新的战略指引下会更强调对本地市场的占领 。
对于SHEIN这样的独角兽而言 , 来自巨头的威胁是无处不在的 。 过去它绕开了亚马逊的地雷阵 , 如今正面撞上拼多多的枪口 , 阿里也不会放过它 。 过去两年发生在社区团购独角兽兴盛优选身上的故事 , 是最好的例证 。
当这些电商玩家走出国门 , 四处去寻找流量时 , 它们会发现 , 学会和海外巨头做生意是一项基本功 。
没有谁可以忽略Google和Meta , 这两家公司掌握着全球最大的流量和营销平台——Google的关键词搜索 , Meta旗下的各大社交媒体 。 互联网公司在网上做投放 , 标配是Google搜索+Meta的社交媒体矩阵 。

Google通过搜索引擎 , 精准记录用户的网络轨迹和偏好 , 形成用户画像 , 然后去推送千人千面的付费广告 。 海外很多用户习惯用搜索去购物 , 这让Google成为绝佳的流量入口 。
Meta拥有四大超级APP(Facebook Instagram Messenger WhatsApp) , 全球用户数超过35亿 , 其中尤以Facebook最为强势 , 全球月活接近30亿 。 这意味着 , 中国电商出海去任何一个市场 , 几乎都没法绕开它 。
就连最擅长玩流量、靠卖流量为生的TikTok , 每年也不得不到竞争对手Facebook那里去“拜码头” , 以推广自己的应用 。
SHEIN的快速崛起 ,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住了这些超级APP早期的流量红利 。 在SHEIN还很早期时 , 就非常激进地在这些流量平台砸钱推广 , 跟一批KOL和网红达成合作 。
如今拼多多的Temu要推广 , 最难搞定的就是流量从哪来的问题 。 在国内 , 拼多多还能“仰仗”微信 , 但在海外 , 拼多多只能花钱从巨头那里买 。
过去这几年流量的价格水涨船高 , Temu或许可以复制SHEIN的模式和供应链 , 但在流量营销上 , 只能花费更高的成本 。
中国电商出海玩家中具备流量优势的是TikTok 。 TikTok已经成长为全球用户最多的短视频产品之一 , 但它很快就面临来自海外巨头的围剿 。 Google母公司Alphabet通过YouTube推出Shorts 短视频 , 声称月活超过15亿 , 而且YouTube去年就开始直播带货了;Instagram推出了Reels短视频;Facebook也在主站尝试了直播电商 。
只不过 , 它们现在都没跑通直播电商的模型 , 距离赚钱还很远 。
参照中国电商市场的演进历程 , 电商平台跟直播电商之间总有一天会发生直接竞争 , 就像淘宝和抖音现在正发生的那样 。 这意味着TikTok的敌人不只有Google和Meta , 还有拼多多和阿里 , 甚至Shopee和Lazada 。
不论背景如何 , 以哪种方式切入市场 , 在电商这条赛道上 , 所有的电商出海玩家都会正面相遇 。 竞争的强度是空前的 。
为什么一定要出海?电商出海 , 过去十多年其实一直在进行 , 只是不像现在这样紧迫和彻底 。
阿里1999年通过B2B外贸出海 , SHEIN在2008年依靠婚纱品类出海 , 字节跳动2015年组建了第一支全球化团队 , Shopee在同年成立 , 2016年阿里控股Lazada 。 黄峥早年就做过跨境电商 , 而在2018年成立、去年被关停的跨境项目VOVA , 在外界看来跟拼多多管理团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过去大家各自为战 , 创业公司摸着石头过河 , 巨头们边走边看 , 还有一些在观望 。 但今天 , 情况早已今非昔比 。
国内的电商市场到达天花板 , 疯狂内卷过后是残酷的存量竞争 , 高增长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 这从几大巨头今年的财务业绩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