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连翻数倍、打破储能世界纪录,这家“独角兽”和背后的资本捕手|36碳深度( 三 )


估值连翻数倍、打破储能世界纪录,这家“独角兽”和背后的资本捕手|36碳深度
文章图片
主要储能技术路线对比 。 来源:36碳整理制表
传统的物理储能形式中 , 抽水蓄能长期占据主流地位 , 具备技术成熟、经济性好、适合大规模开发条件等优势 。 据统计 , 全球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储能市场的比重已超过九成 。 不过抽水蓄能的局限性也较为明显 , 需要建在水资源丰富且高度落差大的地区 。
一个典型的抽水蓄能电站占地可达上千亩 , 需要建设上、下两个水库 , 以及包括引水管、导流管、引水渠、盘山公路等在内的配套设施 , 若不能利用当地已有的自然条件加以改造建设 , 完全通过人工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将得不偿失 。
估值连翻数倍、打破储能世界纪录,这家“独角兽”和背后的资本捕手|36碳深度
文章图片
传统抽水蓄能电站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压缩空气储能 , 其场景适应性和抽水蓄能较相似 , 又能弥补抽水蓄能的技术局限 。 正在凭借其储能容量大、安全性高、零污染和寿命久等特点 , 被看作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储能技术之一 。
实际上 ,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由来已久 。 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 , 世界上第一座商用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 是1978年德国的Huntorf电站 。 不过在那之后 , 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
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 非常依赖化石燃料和大型储气室 。 把高压空气存储在地下岩穴中 , 由于释放大量气体的过程中需要吸热 , 需要用燃气点火加温来帮助气体升温 , 使其发电效果更好 。 因此 , 本来被给予了环保期待的储能技术 , 却又因燃烧化石燃料而增加新的污染 , 而且复杂的工艺流程也让能量系统效率有所折减 , 使之只能维持在50%左右 。
不过 , 压缩空气储能的技术原理没有被全盘否认 。 整个行业期待的 , 是一种更加清洁、经济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方式 。
03、华控基金 , 如何成为“捕风人”?
千帆竞发的储能赛道中 , 当另一边的储能电池成为资本宠儿的时候 , 华控基金嗅到了物理储能领域中不一样的机会 。
回想起和中储国能CEO见面的场景 , 华控基金项目负责人依然津津乐道 。
“当我们得知 , 中储国能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的系统设计效率已达到70%时 , 我们就知道这技术能成 。 ”华控负责人向36碳表示 。
随着技术的演进 , 中储国能在推动技术产业化后的项目成本将继续降低 , 这对于长时大规模储能场景是非常有优势的 。
近期天风证券的一份研究就做出预测 , 在效率提升和成本下行推动之下 , 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预计2025年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76GW , 2030年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3.15GW 。
目前 , 华控基金连续完成两轮领投 , 更从资本侧加速了中储国能在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和规模化布局 。
华控负责人表示 , 和技术驱动的企业沟通 ,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与对方的共振 。 如果对方谈到的技术亮点 , 自己连这种概念都不理解 , 那就是没有聊到一起去 。 很幸运 , ˙长期技术沉淀带来的共振让双方团队在沟通中减少了很多壁垒 。
在对技术的执念上 , 华控基金和中储国能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在 。
中储国能的技术与研发团队 , 也均源自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 , 在压缩空气这一领域的技术沉淀 , 已从探路者成为了引路人 。
成立于2007年的华控基金 , 团队大部分源自于清华大学 , 长期专注于硬科技领域投资 , 每年完成的细分市场行研报告已逾千份 。 一直以来 , 华控基金持续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和生物技术 。 在双碳目标提出后 , 华控组建了专门的碳中和研究团队 , 此前在硬科技领域的种种积累 , 帮助团队快速识别出自身优势与双碳领域的交叉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