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连翻数倍、打破储能世界纪录,这家“独角兽”和背后的资本捕手|36碳深度( 四 )


拿此次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来讲 , 项目团队发现设备的膨胀机和压缩机 , 其实和航空发动机有着异曲同工的原理 。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正是以动力研究为起步发展起来的 , 而华控基金在航空航天方面也有着链条完整的投资布局 。 围绕飞机制造产业链上下游各关键环节 , 华控投资在各领域深度参与投资布局:在上游的材料领域投资了金天钛业和鑫垚陶瓷;中游的航空部件制造领域投资了明日宇航、三角防务、北摩高科、广联航空以及成立航空;在下游地面保障领域则投资了立航科技 。 这种默契让华控与中储国能的专家团队 , 在技术研讨上不断产生共鸣 。
这也不难理解 , 双方的合作进展为何会如此迅速 。
华控基金的行研经理表示 , 双碳目标提出后 , 他们绘制了现阶段的碳流图与实现碳中和后的碳流图 , 研究目前温室气体来源于哪些环节、碳的流动方式 , 并对比实现碳中和之后的碳流图 , 筛选减碳重点行业、领域的关键技术路径 , 帮助投资决策 。
在加速布局的碳中和赛道上 , 除了中国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储国能之外 , 华控基金还投资了包括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供应商容百科技(688005)、清洁能源装备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厚普股份(300471)等优秀企业 。
当然 , 这是一个长周期的产业 。 中储国能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 将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从一片空白 , 深陷“烧冷灶”困局 , 一路做到了世界领先 。
投资逻辑也是一样 , 华控基金的三轮投资 , 直接推动了中储国能在未来几百兆瓦、乃至上千兆瓦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的建设 。 而在技术类别纷繁 , 迭代快速的双碳领域 , 更需足够的耐心与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