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的代码上天了“天算星座”计划效果图。|华中科技大学:“我们的代码上星了”

原标题:我们的代码上天了
原标题:我们的代码上天了“天算星座”计划效果图。|华中科技大学:“我们的代码上星了”
文章图片
“天算星座”计划效果图 。 北京邮电大学、天仪研究院供图
原标题:我们的代码上天了“天算星座”计划效果图。|华中科技大学:“我们的代码上星了”
文章图片
“天算星座”首颗先导技术试验卫星 。 北京邮电大学、天仪研究院供图
原标题:我们的代码上天了“天算星座”计划效果图。|华中科技大学:“我们的代码上星了”
文章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OpenEdgeNeXt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合影 。 受访者供图
距离地表数百至上千公里的低轨卫星轨道上 , 许多年轻人的梦想 , 即将和数颗卫星一起在太空中翱翔 。
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方明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陈姝彤和OpenEdgeNeXt团队的小伙伴们 , 就是其中一群年轻人 。 今年6月 , 中国青年报社、北京邮电大学、华为云联合发起了“代码上太空”征集活动 。 包括陈姝彤在内的广大青年学生受邀前来 , 开发适用于卫星的创新应用 。 她们的优胜作品将有机会通过全球首个云原生卫星计算平台 , 部署到“天算星座”计划的多颗卫星中 , 让卫星变得“更聪明” 。
“天算星座”计划由北京邮电大学深圳研究院与天仪研究院共同发起 , 首颗先导星已于2021年12月成功发射 , 预计2023年完成一期组网建设 , 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科研卫星领域的生力军 , 也将是全球卫星网络科技创新基地之一 。 华为云作为“天算星座”首批共建单位 , 首次将云原生、边云协同等理念引入空间计算领域 , 实现了卫星计算平台的智能化 , 让卫星具备了“思考”能力 。
2022年11月9日 , 征集活动结果公布 。 来自全国各地的11支参赛队伍斩获奖项 , 其中 , 华中科技大学OpenEdgeNeXt团队凭借“CoStar: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动态切分的星地协同遥感图像分析系统”获得冠军;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电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北京边界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5支队伍获得优胜奖 。
“太空和卫星离自己似乎不再遥远 , 我们的代码要上天了!”这些年轻的队伍朝气蓬勃 , 对未来充满期待 。
写出来的代码不再“躺”在实验室里
作为冠军团队OpenEdgeNeXt的指导老师 ,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方明最为感慨的是 , 通过这次比赛 , 他和学生们有了一个极佳的实践机会 , 所写的代码不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 , 而是跟真实的大场景、真实的数据紧密结合起来 , 面向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 “更好地落地”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这次能够跟大赛结合 , 以赛促学 , 以赛促研 , 为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 ”
刘方明长期从事分布式系统与网络、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等领域的研究 , 获批多项国内外专利 ,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 用他的话说 , 企业提供了基础平台 , 发布“有价值的场景” , 还拿出了切切实实困扰业界的难题 。 而高校师生则在关键技术上有着足够的积累 , 作为开发者前来 , 揭榜应战 。
这种“新模式” , 让高校师生与产业平台“走到一起” , 共同解决云计算、星地协同、人工智能这些交叉结合实际的问题 , 产教融合 , 是个“共赢的过程” 。
“以前我们做了关键技术、原型系统 , 要想做成果转化确实是很难的 , 但这次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 华为提供了开源的云原生边缘计算平台KubeEdge、边云协同AI框架Sedna , 还有弹性云服务器、云原生服务等 , 以及昇思MindSpore , 给了参赛团队强有力的支撑 , 我们不必从零开始搭建系统 , 部署和运维的效率大大提升 。 ”刘方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