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国子监

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 , 改为国子监 。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 , 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
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 , 专领监务 。
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 。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 。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 , 各设在南京与北京 。
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
清沿袭明制 , 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 。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国子监】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国子监

文章插图
汉魏晋时期
两汉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
永安元年(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 , 为建业太学之滥觞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初立国子学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 。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 。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 , 建业太学中断 。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今南京),史称“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 , 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 。
西晋末(313年) , 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 。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建康太学 。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今南京) , 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 。
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祖 。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 。
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
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国子寺” 。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 , 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 , 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毁 , 建康太学中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