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好词好句加赏析 创业史优美的好词好句

和道
经过三年的全球调研和创作,图书创作团队采访了数十位吉利和沃尔沃的高管,从而勾勒出李书福30年的创业历程 。“劲在风中回荡”,李书福的这句名言把劲和诗人的浪漫结合在一起 。我们常说我们可以想走多远就走多远 。李书福就像一个永远不会疲倦,永远不会沮丧的梦想家 。他的很多想法都太大了,让外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那些最了解他的人,也常常觉得自己像是在偷偷“吃天鹅肉” 。在他看来,机会从来都只给那些敢于想象的人,因为想象可以准备和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
作者:王梁冬梅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58元
一部照相机,开启从商路
高中的时候,李书福经常在看到街边照相馆前排队 。因此,他先是和照相馆老板一起努力工作,成为一名努力学习的学徒 。后来,他向父亲借了120元钱,买了一台相机 。他只是到处拍照,满意了就付钱 。一年后,我实际上赚了2000元 。“在一个技术员月薪只有50元的时代,赚钱的速度有些惊人 。”
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有一些相似之处 。李书福的开创性启蒙与创立标准石油公司的洛克菲勒惊人地相似 。19岁时,洛克菲勒“以10%的年利率向父亲借了1000美元,外加自己存的800美元,和克拉克一起创办了一家谷物和肉类公司” 。除了年龄相仿、融资渠道相似外,李书福还要面对更多具有非市场特征的政策谜题 。
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很多民营企业家一样,民营企业的市场身份也多次困扰着李书福 。比如他当年生产的北极之花牌冰箱就红红火火,1989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 。结果因为没有列入轻工业部指定工厂目录而被取缔 。就连如今蒸蒸日上的吉利汽车,为了一张“出生证”都想破脑袋,从市到省到部委,最终找到了拥有汽车生产经营权的四川德阳监狱 。
李书福的创业路线图在草根浙商中并不少见 。早年由于备战需要,国家不得不在内地甚至二三线城市安排很多大型工厂,这也造成了地处沿海地区的浙江面临企业少的现实 。一方面是企业少,另一方面,虽然改革开放还没有完全与计划经济体制脱钩,但浙江很多民营企业家不得不通过“买路”或入股当地乡镇企业等方式秘密谋求发展,比如万向集团的陆、娃哈哈的宗 。
民营企业发展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渠道是必要的 。即使在收购行业巨头沃尔沃的过程中,万事俱备的李书福也只能等待国企同行的意见 。
当然,困难本身也是一个商机 。换个角度看,不难发现,正是民营企业在曲折中求生存的韧劲,使得那些违反市场规则的政策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李书福抢占制高点的关键 。
一把铁榔头,敲出汽车梦
李书福最初是带着锤子进入汽车领域的 。造车之初,李书福不仅面临着出示“出生证明”的问题,还需要无技术的技术和无设备的设备 。上世纪90年代,李书福在浙江临海秘密建大型造车厂时,他的造车核心团队极其冷淡 。——算了算自己,全公司懂车的只有三四个人 。这还没有
能分真懂还是一知半懂 。
“拆”,是李书福造车的第一步 。他们拆了公司副总的红旗,拆了厂内所有的汽车,这个“拆车班子”甚至抓住李书福的出差机会,把他的坐驾——一辆崭新的奔驰——也给拆了,结果还无法复原 。这是一段完全自力更生的历史,“自己动手、自己画图、自己试制、自己试车、自己改进,什么都自己来” 。正因如此,“吉利一号”的血统有点像是“八国联军” 。
吉利的经历绝非仅有 。在今天的世界跨国企业中,不少企业也是从模仿开始,比如韩国的三星,还比如日本的诸多汽车企业 。模仿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于模仿,始终没有自己的东西,那样不但利润微薄,企业抗风险能力也极低 。
发动机和变速箱,这是汽车的两大核心技术 。在这两方面,吉利曾长期受制于人 。在李书福看来,吉利有一个别的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造车之初形成的“铁榔头”文化 。那时李书福可以带着一帮人,关在屋子里当小学生,从拆解成品着手,一步步深入汽车领域 。同样是组织一帮人,同样是关在屋子里慢慢拆解,吉利最终成功造出了发动机,后又再接再厉造出自有知识产权的变速箱 。如果没有潜心学习的狠劲,吉利今天很可能仍在低端领域艰难求生 。
一个铁信念,情定沃尔沃
虽然早期吉利以生产低端汽车为主,但李书福对沃尔沃的兴趣竟肇始于遥远的2002年,此时“吉利一号”下线不过4年 。此时的沃尔沃虽然在传统高端汽车三巨头中相形见绌,但原创能力很强,安全基因举世无双,还有车内空气质量技术控制及环保技术全球领先,说甩一般同行几条街毫不为过 。
换了新东家的沃尔沃发展虽谈不上特别惊艳,但也没有太多惊险 。尽管李书福通过多种渠道一直想结识沃尔沃的新东家但终无所获 。在实在没什么渠道与福特沟通时,“李书福让张芃给福特汽车写了封信 。直接写信对方是李书福常用的一种沟通方法” 。结果当然没有意外,回信的内容简单、礼貌而且明确:“对不起,沃尔沃不卖 。”
【创业史好词好句加赏析 创业史优美的好词好句】在这一方面,李书福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发挥了作用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过冬”论四处弥漫,但李书福却认为“汽车企业不能被动‘过冬’,而是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和胆识进行‘冬泳’” 。结果,反其道而行之的吉利汽车在这一年表现惊艳,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
收购沃尔沃轿车,一开始根本就看不到什么曙光 。不过,李书福看似无用的付出,无异于捷足先登在福特公司那边挂上了号 。也所以,当福特决定出售沃尔沃轿车项目时,吉利第一个进入了他们的视野——2009年9月30日,福特宣布: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 。
“别人扒着门缝往里看,只有李书福一个人进了门 。”成功收购沃尔沃,很难说有什么特别的巧合因素 。如果不是多年前便已钟情,如果不是始终想方设法与福特接触……如果非要说巧合,唯一的可能是一国内汽车巨头刚刚经历了收购韩国汽车的失败,客观上打消了国企参与收购沃尔沃的念头 。“蛇吞象”的案例表明,一家企业如果只求四平八稳过过太平日子也许没什么问题,但要想跨越式发展,没有点闯劲,就不可能创造出这样的偶然 。从这层意义上讲,敢闯擅闯的李书福与高端汽车的牵手其实早已注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