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疫情当下,如何应对焦虑?

◎本报采访人员 张佳星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反复 , 为避免疫情波及面进一步扩大 , 不少人应防控方案要求居家隔离 。 同样是“宅家” , 但与电子游戏和网络购物普及催生的一批喜欢宅家不出门的人不同 , 居家隔离可能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焦虑 。
疫情当下 , 如何应对焦虑?可不可以和主动“宅家”一样自在?科技日报采访人员11月27日连线采访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谢斌 。
【心理问题|疫情当下,如何应对焦虑?】科技日报:都是在家 , 怎样才能感觉一样自在呢?
谢斌:可以做一些助力大脑分泌内啡肽的活动 , 因为内啡肽是一种能够改善情绪的物质 。 瑜伽、运动、冥想、听音乐等都可以帮助自己的大脑分泌这种物质 。 其中有氧运动是最有效的 , 比如坚持在家做KEEP30分钟以后 , 大脑里就会有内啡肽的分泌 , 而当你长期坚持做 , 2—3个月后形成了稳定的习惯 , 那么大脑分泌的除了内啡肽还有多巴胺 , 会让人维持较长时期的愉悦、积极情绪 , 有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
事实上很多人不愿意待在家 , 还是因为在家中太孤独、不知道干啥 , 而外面活动很多、朋友很多 , 所以如果在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 比如学种花、学炒菜、学一门乐器(钢琴、吉他等) , 也都会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
科技日报:焦虑可以通过日常活动消除 , 有人觉得隔离居家时感觉烦躁、郁闷、情绪低迷是因为“矫情” , 是这样吗?
谢斌: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事情 , 大多数人会出现焦虑的情绪 , 这属于正常的反应 , 并不是矫情 。 极少数人负面情绪会持续时间过长或者程度严重 , 甚至达到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 那就不仅不是矫情 , 而是属于病态 , 需要专业干预 。
因此 , 每个人要正视这种情绪 , 明白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 因为正常 , 所以要接纳 , 也不必过分关注 。 不要因此再引发进一步的愤怒、羞愧、担忧等负面情绪 , 不要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 , 而是带着这种情绪该干嘛去干嘛 , 这就是正确的态度 。
科技日报:疫情当下 , 哪些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应对焦虑?
谢斌:我们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效能感” , 这种感觉与人的压力感、焦虑等心理有关 。
如果在一个状态下人的自我效能感高 , 自己对应付该处境或状态觉得有把握 , 能够把控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等 , 心理压力就较轻 , 也较不容易出现严重焦虑问题 。 而如果自我效能感很低 , 对该状态未来的发展不确定、不掌握 , 对自己能否应对没有信心 , 心理压力就会比较大 。
但这种高低并不是绝对的 , “自我效能感”会受到客观条件影响 , 但也受到主观因素的调节 。 例如 , 由于疫情的关系被动宅在家里的人 , 如果向那些主动宅在家里的人学习 , 学习他们的心态 , 他们的认知方式和生活作息方式 , 尝试把被动的心态转化为主动的心态 , 比如抱定“既来之则安之”“权当自己多出来一个休假”等心态 , 让情绪“着陆” , 发现居家环境中新鲜和美好的东西 , 主动尝试一些既往没时间和精力做的事 , 这样将会提高自己的效能感 , 相对来说心理问题也会减少很多 。
科技日报:此前有报道称世卫组织数据表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增加了7000万焦虑症患者、5000万抑郁症患者 , 真的是这样吗?
谢斌:世界卫生组织的《2022世界精神卫生报告》英文引用“2020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 , 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第一年 , 全球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7%和25% , 数量上大致分别为7600万和5300万人 。 但抑郁和焦虑障碍并非抑郁症、焦虑症 , 作为单一病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人数并没有这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