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阿里与字节跳动的时代共识:走进阵地战( 二 )


看看阿里的早期中台架构我们就不难发现,交易功能、用户管理、账户管理、日志记录等这些业务层的产品功能复用,才是中台的核心。
今日头条|阿里与字节跳动的时代共识:走进阵地战
文章插图

直到2018年阿里提出了“业务-数据双中台”战略后,中台才迭代出了我们印象中的算法数据赋能。
今日头条|阿里与字节跳动的时代共识:走进阵地战
文章插图

关于业务中台,我们一定要有“此一时彼一时”的辩证认知。
在提出之初,企业的问题在于“要不要重复造轮子?”
“如何提高新业务的开拓效率?”
“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的技术协同性?”
“一家公司里多套架构跑来跑去,不利于技术人员的流动怎么办?”
这个时候,业务中台的建立是极其必要的。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技术标准在内部相对统一了以后,企业的问题就随之发生了变化,成了
“集中管理会不会带来效率的降低?”
“如何处理不同业务模块内部的个性化需求?”
“集中带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种高耦合性该怎么解决?”
以及“没有那么多新业务要开拓了,更重要的是现有业务的优化迭代。”
这时候,业务中台带来的效率收益就相对变低,而拆中台带来的个性化收益就会变高。
于是就出现了过去三年来的“中台碎片化”趋势。
另一边,字节跳动的中台战略更是激进。
在此次BU化之前,字节压根就没有按业务划分的事业部,而是由技术、用户增长、商业化这三个核心职能部门来驱动。
只要符合当下阶段的战略主方向,那么项目就可以迅速启动,十几人乃至几个人就可以开始立项推进,批量生产APP,快速试错,从而收获了“App工厂”的称号。
与外界认知不同的是,这种“工厂”背后,并不是漫无目的四面出击,它其实是非常集中统一的同一套方法论。
最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就是智能推荐算法获客,匹配上相对靠谱的赛道、宽松的产品氛围、以及基于智能算法衍生出的超强广告变现效率,一个小的商业模式就成型了。
但随着不同行业的深入,比如游戏这种长周期、强内容领域,再比如更需要人性嗅觉的问答社区、社交领域,字节最擅长的那一套其实就不太好用,从悟空问答到飞聊、多闪等产品,基本上都没有太好的结局。
总体而言,推荐算法更适合在新闻、资讯、段子、短视频等“生产成本低、消费门槛低”的领域。
而在这些领域中,字节也都也已经做到了最好。
今日头条|阿里与字节跳动的时代共识:走进阵地战
文章插图

黄金时代里,互联网企业最大的恐慌是“掉队”。最知名的就是“船票论”,大家都知道到处是机会,但不知道机会究竟会出现在哪里,以及自己能不能分一杯羹。
因此可以支撑特种部队式的小快灵打法,即中台战术就成了大家追捧的组织形态。
但很显然,这套玩法跟你小企业压根就没什么关系。
前两年我们也常常听说,某个创业公司的CTO,借着中台化这一套搞内斗,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所以说,好公司政治问题技术化(比如蒋凡的调动,既规避了国内争议,又最大利用了其开拓能力,但最底层的驱动逻辑还是业务本身的发展规划),烂公司技术问题政治化,傻白(bai)甜(du)公司则不承认自己内部有政治。
如今,黄金时代结束后,一方面,大企业手里的自留地已经很丰厚了,另一方面短期内也还看不到爆发式增长的机会。
那么企业的底层诉求就自然而然地过渡为“守成,做厚,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