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为什么市场越成熟,投后服务越重要?( 二 )


红杉、高瓴率先吹响号角,组建起上百人的豪华投后团队,这已超过他们投资团队的总人数,红杉甚至将投资和投后团队拉到了接近1:2的人力资源配置。根据36氪创投研究院的数据,在近70家接受调查的头部与中腰部机构中,雇员人数超过100人的机构共有11家,投后人员数量普遍超过投资团队。
专业人才也是投后服务比拼的资源,例如CPE源峰、君联资本等都设有专家团队,成员来自宝洁、通用电气等知名企业。目前各机构仍在积极扩充投后人才,高瓴和红杉更是开出高达几百万的年薪,来招聘优秀的投后负责人。
也有机构另辟蹊径,为创业者开设了更周到贴心的服务。经纬创投在常规服务基础上,还特别设立了医疗小组,服务于创业者及其家属,在2018年该小组解决被投公司医疗需求达到508起。
而对创业者来说,投后服务是判定机构口碑的重要依据。一位数据公司创始人表示,融资前会先打听机构的投后服务做得怎么样,并因此拒绝了听说对企业没什么帮助且遇事优先自保的机构。他希望,投资机构可以像朋友一样,懂公司,在公司遇到一些小问题时能及时给到建议或帮助。
和之前等待投资人帮助的创业故事不同,现在的融资故事中,常见的是抢手项目挑选投资机构的桥段。
国货彩妆成风口时,代表品牌花西子不仅需要投资人先自报估值,还要回答五个「小问题」,其中包括对花西子的理解以及对其品牌未来规划等「灵魂拷问」;今年炙手可热的新消费品牌代表三顿半在其B+轮融资时,也让投资人像应聘一样写下对其品牌的理解和建议。
对这些不乏「追求者」的热门创业项目来说,钱不是唯一衡量维度。企业已经远离生存危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走得更快、更好。他们需要投资机构给出中肯的发展建议和丰富的资源,为企业发展提效增速。
而对更多不具备明星光环的创业者而言,他们也需要投资机构能提供更多。互联网创业热潮过去后,成功变得稀缺,也更艰难,尤其疫情发生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黑天鹅」都让创业者们更依赖投资机构的资源整合能力。
投资机构正在面对一批阶段更早、创始人更懂得自己要什么的项目。建设投后服务体系,打造投资机构的综合实力,是一件马虎不得的事情。
02 进化十年,VC/PE做投后各显神通创业公司对投后服务的需求一般分为两大类:
首先是硬性需求,包括法务、财税,GR、PR,人事招聘等。早期创业者多为产品经理或者科研人员出身,对事务性工作并不擅长,因此很多机构的投后都是从提供此类服务开始;另一类是软性需求,包括行业资源、企业经营战略,以及融资筹划等。
在被加速搬到台前之前,国内的投后服务已经经历了近十年从无到有,从被动、随机到常态化、体系化的探索和转变。
早期,投后服务更多地被称为「增值服务」,是机构投后时有时无的一部分。许多投资机构只会定期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参与企业的董事会等,当企业有困难主动求助,投资机构才会安排一定的人力、物力去帮忙。
首先有所行动的是PE机构。2012年,「PE寒冬论」引发了人们对投资机构增值服务缺失的反思,PE募资难、投资难、退出难,缺少好项目的确是一个原因,但这也暴露了投资机构在增值服务上的短板——好项目不仅是「找」出来的,还是「帮」出来的。时任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发文章评论,募、投、退的难,都与投后管理与增值服务缺失有直接关联。
值得参考的是风投发源地美国的增值服务建设。以成立于1992年的TPG为例,到2012年前后,TPG团队共有150多人,其中负责投后的运营团队占1/3,此外他们还设立了100多人的专家库,为被投企业提供运营建议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