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博士研发出选择性吸收太阳能吸收器,即将加入华科做博后( 二 )


另据悉 , 在纳米尺寸下 , 铜会对太阳光(0.3~2.5μm)产生光谱吸收能力 , 由于它的纳米结构厚度和尺寸为数百纳米量级 , 无法和红外光产生共振(2.5~20μm),因此会对红外光展现出高透性 。
不过 , 铝合金基底可对红外光产生高反射 。 铜纳米结构和高反射铝基底形成的结构可对太阳能产生高吸收、并对红外光产生高反射 , 这便是一个光谱选择性太阳能吸收器的诞生过程 。
对不同入射角度的太阳光和红外光 , 该吸收器均分别体现出外高吸收性和高反射特性 , 故此可省去太阳能追光设备的成本 。
东北大学博士研发出选择性吸收太阳能吸收器,即将加入华科做博后
文章图片
图2|材料表征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模拟(来源:NanoEnergy)
由上图可知 , 未经处理的铝合金表面会有微米级的小凸起 , 而经过热碱溶液处理的铝合金表面 , 则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纳米结构 , 这种区别也体现在AFM(原子力显微镜 , AtomicForceMicroscope)表面形态图形中 。
从能谱仪元素分析可以看出 , 铜和镁随机散布在铝合金表面 , 铝和铜的晶型则可从X射线衍射谱看出 。
其中 , 图2g和图2h , 描述了太阳能吸收器的工作原理 , 具体来说铜的纳米结构负责对太阳光进行高吸收 , 而铜的纳米结构也具备对中红外波段的高透性 , 底部铝合金的基底则对中红外波段具有高反射性 。
东北大学博士研发出选择性吸收太阳能吸收器,即将加入华科做博后
文章图片
图3|可调节的选择性太阳能吸收性能(来源:NanoEnergy)
田彦培发现 , 红外发射率和热转换效率、以及由不同方法制备的PNSSAs的铜纳米结构特征的尺寸分布 , 会随着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反应时间的不同和温度变化而变化 。
此外 , 当结构尺寸增大、结构厚度增加 , 铜纳米结构对太阳光的吸收率也会逐渐提高 , 同时还可保持对红外光的高反射特性 。 借助调节初始热碱溶液的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 , 即可调节结构对太阳光的吸收特性 , 结构的转变波长也可被改变 。
分析铜纳米结构的尺寸分布之后 , 田彦培发现 , 当反应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都增加时 , 铜纳米结构的尺寸也会增大 。
东北大学博士研发出选择性吸收太阳能吸收器,即将加入华科做博后
文章图片
图4|光谱选择性的热和机械稳定性测试(来源:NanoEnergy)
由上图可知 , 高温下的光谱稳定性 , 是衡量太阳能吸收器性能的重要指标 。 经过192小时和200°C的高温稳定性实验 , 铜纳米结构的光谱稳定性、晶型和表面结构得以保持 。 而对瞬时高温的不敏感性 , 也是设计太阳能吸收器的要点之一 。
而再经过2小时、400°C的高温不敏感性实验可知 , 该结构的光谱稳定性和变面形态并未出现明显改变 , 同时结构的机械粘附稳定性也证明了本次设计策略的稳定性 。
东北大学博士研发出选择性吸收太阳能吸收器,即将加入华科做博后
文章图片
图5|室内光热性能测试(来源:NanoEnergy)
可用于制造经济高效的可行性空间太阳能电池阵列模拟器
据悉 , 在一个标准太阳光谱(1kWm-2)的照射下 , 真空腔中改结构达到165°C的稳态温度 。 在不同太阳光照和日光照射下的实验中 , 也证明了该结构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能力 。
此外 , 田彦培利用热碱溶液选择性刻蚀合金的策略 , 使用7075标号的铝合金(一种冷处理锻压合金) 。
综上 , 田彦培和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溶液处理的选择性刻蚀反应的新策略 , 可用于经济高效的可行性空间太阳能电池阵列模拟器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