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GC内容为例 , 截至2020年末 , 喜马拉雅已与超过140家出版商建立版权授权关系 , 包括中信出版社、晋江文学城以及阅文集团等;常驻喜马拉雅的KOL包括德云社、吴晓波等 , 同时也是喜马拉雅主要的IP版权供应商 。
在「不二研究」看来 , 依据喜马拉雅在招股书定义的“收入分成费用” , 指公司通过平台上的音频产品获取收入后 , 支付给IP供应商以及内容创作者的款项 。 换言之 , 前者可简单理解为内容采购成本 。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的收入分成费用在2018年为4.62亿元 , 营业成本中占比31.2%;2020年增长为12.93亿元 , 同期营业成本占比31.7%;2021年上半年 , 同期营业成本占比达26.4% 。
有个注脚是 , 喜马拉雅的无形资产从2018年的2.47亿元增长至2021上半年的9.25亿元 。 「不二研究」发现 , 喜马拉雅的大部分无形资产是从IP供应商购买的版权 , 其内容获取或是暂处于“广撒网”阶段 。
在「不二研究」看来 , 基于金字塔顶端PUG内容的多年投入 , 喜马拉雅在“三国杀”中突围上位 , 并建立起垂直领域的“护城河” 。 抛开付费意愿不论 , 优质内容本身能够增加视听时长、提高用户粘性;只有吸引、留存用户 , 才有多元收入的可能 。 这也是喜马拉雅向资本市场传递多元收入结构的底气 。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喜马拉雅的内容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 已经严重拖累公司的盈利能力 。 这是喜马拉雅的取舍之痛 , 也是其IPO后也难以摆脱的巨大隐疾 。
长视频网站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爱奇艺掣肘于优质内容投入 , 深陷亏损泥沼 , 在这个冬天裁员求生 。 熟悉的故事轮廓下 , 喜马拉雅的内容隐疾何解?
红海生死战根据灼识咨询数据 , 按照2020年的MAU和总营收计算 , 喜马拉雅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 。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的MAU从2020上半年的2.08亿 , 增长至2021上半年的2.62亿 。
虽然喜马拉雅已从蜻蜓FM、荔枝的“三国杀”中突围 , 但头顶王冠并不意味着战争结束 , 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 。
据「不二研究」不完全统计 , 从2020年起 , 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字节跳动、快手、B站等新玩家 , 通过不同方式涌入在线音频赛道 , 且已威胁到喜马拉雅早期建立的护城河 。
其中 , 腾讯音乐以产品矩阵大举攻城:推出酷我畅听、并购懒人听书 , 在QQ音乐APP添加播客一级入口; 网易云音乐上线“有声剧场”栏目、增加“播客”入口;短视频见长的字节跳动、快手 , 则分别推出番茄畅听APP、皮艇APP;B站10亿元全资收购的二次元音频社区猫耳FM 。
在「不二研究」看来 , 尽管喜马拉雅具有一定先发优势 , 但新入局者同样各具优势 , 或版权内容更胜一筹 , 或擅长流量运营 , 或强于生态协同;加之喜马拉雅迟迟未能规模化盈利 , 在巨头携大势倾轧下 , 在线音频“王者”在垂直领域的话语权岌岌可危 。
据易观千帆2021年5月APP月活TOP榜单:喜马拉雅以11763.5万活跃用户数位列总榜43、音乐娱乐第一 , 但是环比下降3.35% 。
巨头来势汹汹 , 在线音频已成红海 。 「不二研究」认为 , 于互利网巨头而言 , 布局在线音频旨在完善自身生态 , 更关注未来的生态协同效应 , 只是生态布局的其中一子、无关大局;但于喜马拉雅而言 , 在线音频的垂直赛道即是立足根本 , 不进则无立足之地、退无可退 , 甚至存在沦为巨头模块的风险 , 这是一场更胜“三国杀”的生死较量 。
生态局还需生态破?此前 , 喜马拉雅曾提出音频生态圈战略:上游音频内容输出 , 中游大数据分析等智能推荐 , 下游硬件及喜马拉雅inside开放平台 。 但是 , 进展并不及预期 , 如国内第一款智能音箱、喜马拉雅 “小雅”智能音箱早已折戟 , 反而被小度、小爱等取而代之 。
- |互联网运营是什么?快来看看你是哪种类型的运营
- 合规|上海制定反垄断、互联网营销算法、盲盒经营活动等新业态合规指引
- 互联网时代|原极狐汽车总裁被挖至小米 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
- 阿里巴巴|社区团购是互联网巨头的宝地,美团拼多多发展强劲,阿里坐不住了
- “大筛”中的别样“红”:志愿者暖心陪你度寒冬
- 传音|移动互联网这一仗,向海龙和传音要怎么打?
- 大数据|山东拟新开通5G基站6万个,新培育5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园区
- Kindle|互联网上这些外国“键盘好人”的彩虹屁,看得人实在是太开心啦
- Java|慎入慎入!!又是被互联网“美人”诈骗的一天!
- 互联网时代|华为走的是合作路线,跟传统厂家现在主打,物联网万物互联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