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er|千万人浏览,成交额却成谜:巨头押注的“互联网卖房”,是门好生意吗?( 三 )



如果没有线下服务人员介入 , 作为工具的互联网 , 就不能真正触抵房产交易市场 。 贝壳找房之所以能一家独大 , 在于数字化平台只是工具 , 其底层基础正是链家从2001年开始打下的渠道积累 。
纯粹的互联网打法 , 失败几乎是注定的结局 , 由一众互联网人创办的爱屋吉屋 , 就是前车之鉴 。 曾经 , 爱屋吉屋凭借“去门店+狂铺广告+补贴用户+高薪挖经纪人” , 短短一年间 , 2015年其房产交易额达400亿元 , 成交超2万套房源 。
好景不长 。 不断烧钱 , 无法盈利 , 融资受阻 , 爱屋吉屋只能减少广告和补贴 , 同时压缩员工工资 , 开起当初不屑的线下中介门店 , 最后还是节节败退 , 难以为继 。 2019年1月 , 爱屋吉屋宣布停止业务 , 进入清算程序 。

过度依赖互联网运营 , 好比镜花水月式的生意 , 非标产品的房地产大额交易 , 线下服务不可或缺 , 一旦打不起价格战 , 优势便荡然无存 。
和去年“双十一”的盛况截然不同 , 今年线上营销之战的炮声 , 几近集体哑火 。 天猫好房虽然发布了优惠活动 , 但不管是折扣力度 , 还是房源数量 , 远低于去年 , 浏览量虽有千万次 , 成交额却成谜 。
贝壳找房的优惠也变成了以特价房源为主 , 京东好房更则加冷清 , 不仅房源数量有限 , 不少楼盘页面挂的还是“618”的活动信息 。
雪上加霜的是 , 大环境也不容乐观 。 今年以来 , 楼市进入“速冻期” , 全国范围之内已经至少有十个城市提出限跌令 , 创造了房地产市场历史记录 。 即便是楼市成交旺季的10月份 , 成交下滑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
覆巢之下 , 安有完卵 。 压力当前 , 互联网巨头们终于意识到 , 单做线上流量生意 , 不打通线下渠道 , 将很难突围 。
03
流量并非万能 , 破局之路仍漫漫
转变来得很快 。
今年4月28日 , 易居发布公告 , 称其与阿里巴巴已签订新的战略合作协议 , 交易完成后 , 天猫好房将成为易居旗下全资子公司 。
这意味着 , 公开表示不会成为房地产开发商 , 更不会成为渠道商、中介商 , 专注数字化服务的阿里 , 开始努力往线下走 。
无独有偶 , 京东房产布局线下“好房京选”门店之时 , 也一改往日口吻:“我们相信所有购房的人都是要去线下看房的 , 所以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 , 是我们要花很大力气和开发商一起做的事情 。 ” 。
字节跳动则在11月29日宣布入股知名房产经济公司麦田房产 , 持有其20%的股份 , 加速部署线下门店 。 由此可见 , 未来 , 谁能更快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 形成一体化闭环 , 将是破局的关键 。

然而 , 横亘在互联网巨头们面前的难关 , 还不止于此 。 互联网企业追求“唯快不破” , 偏偏房产交易流程漫长复杂 , 利益纠纷繁多 , 需要“慢工出细活” 。
目前 , 还尚无一家平台可以实现全国大范围的线路跑通 。 原因在于 , 房产签约有着很强的监管属性 , 必须在指定监管账户内进行 。
通常 , 每家房企在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前 , 必须设立监管账户 。 这个监管账户由政府、银行、企业、购房者四方介入 。
这就造成 , 对账户内钱款走向的监管 , 很难在线上实现 。 因为线上既要完全契合政府部门和银行合法合规的监管流程 , 务必明确各层担保交易一个不少 , 还要确保系统安全、稳定、顺畅 , 实现流程的唯一性 , 绝对避免一房两卖 , 这对互联网平台的能力和技术要求 , 是个极大的挑战 。
除非互联网能够真正改造房地产生意中的痛点——线下服务与金融服务 , 否则 , 互联网就做不好房地产 , 但这显然并非一日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