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格力与美的大战,海尔也在伺机而动( 二 )


成为市场龙头的重要基础 。
但是随着线上渠道的兴盛以及疫情的影响 , 这种销售模式的适应性却出现了问题 。 一方面是线下经销渠道的绑定使得格力对于线上渠道的重视不足 , 导致线上市场的拓展进度缓慢;另一方面则是格力的这种销售模式面临电商的冲击 , 丧失了库存周转优势 。
尤其是电商市场的扩大 , 格力传统经销模式的挑战越大 。 数据显示 , 2021年1-9月份空调的线上销售额占比为47% , 线下渠道占比为53% , 线上线下渠道之间差距只有6% 。
而老对手美的则以T+3的生产模式很好地适应了市场变化 , 其关键就在于以销定产 。 也就是通过经销商下单决定公司的生产量 , 然后找生产原料备货、生产、物流出货 , 极大地压缩了生产流程和周期 , 每个周期可以从七天缩短至三天 , 甚至更低 。
由此 , 美的在降库存、快速反应等方面获得了优势 , 尤其是降低了一部分成本 , 提升了利润空间 。 也使得美的在2019年初开始的价格战中获得了极大进步 , 尤其是其市场份额在2020年一季度超过了格力 。
相比之下 , 格力则陷入了渠道改革的疼痛 。 2019年掀起的新一轮的渠道改革 , 导致山东市场的负责人公开辞职 , 随后不久河南市场部分主力也出走格力 , 其中原因则是格力专业的销售模式出现了变化 。 以往与经销商的联合变成了剥去中间的省层经销商 , 然而彼此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 渠道变革所遭遇的疼痛也随之加剧 。 毕竟渠道改革的重心是线上拓展 , 线下渠道的经销商们自然不会同意 。
而格力受到销售端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先前的销售绑定 , 渠道变革之痛也就更甚以往 。 况且面对价格战 , 格力的这种销售模式也缺少灵活性 , 市场表现出现很大的无力感 。 尤其是格力的销售模式也促使董明珠自身的影响力甚于格力 , 变革期可能更长 。
作为一家成熟的商业公司 , 格力仍然需要其领导人拓展市场影响力 , 而不是品牌自身进行调控 , 其健康性也难让市场信任 。 无论是上线格力董明珠的店 , 还是直播卖货 , 亦或是推出秘书孟羽童作为接班人 , 董明珠之于格力已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身份 。
存量市场下 , 竞争压力倍增相较于格力在渠道端的为难 , 美的显然更受益于自身渠道 , 不仅在空调业务上的营收超过格力 , 多元化的发展也为其扩大了增长空间 。 格力则显得尤为难过 , 今年三季度无论营收 , 还是净利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
而格力也并非没有尝试过多元化发展 , 早在2013年就有涉及 。 但是无论是生活电器 , 还是智能装备等非家电领域 , 格力走得并不顺畅 。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 2016年 , 董明珠希望收购珠海银隆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 但是受到了股东们的强烈反对 。 即便如此 , 董明珠自己依然坚持收购 , 最后联合一部分人出资30亿入场 。
但没想到珠海银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不仅是宣传的电池技术不具备一定的商业化前景 , 而且创始人更是掏空公司资产后出逃美国 , 留给董明珠的是欠债讨薪、工厂停产的烂摊子 。 在如今新能源汽车火热的对比下 , 珠海银隆更显萧瑟 。
今年8月31日 , 格力电器花了18.28亿元收购银隆30.47%的股权 , 董明珠自己17.46%的股权也一并交给格力管理 , 银隆算是成为格力的控股子公司 。
实际上无论是收购珠海银隆也好 , 还是进军芯片、手机等领域也罢 , 格力显然是想要家电赛道外博出一个天地来 , 结果却显得差强人意 。
更为艰难的格力在空调市场的优势也逐渐丧失 , 美的在营收上压了格力一头 , 海尔则在高端市场上一骑绝尘 , 而且空调行业也进入了存量市场 , 增长区间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