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腾讯减持京东,让我想起3个与“瓜”有关成语

基础设施|腾讯减持京东,让我想起3个与“瓜”有关成语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锦缎
腾讯派息式减持京东,让我第一时间想起3个与“瓜“有关的成语。
01 瓜熟蒂落京东2014年5月23日纳斯达克上市。在此之前两个月,也就是同年的3月10日,根据双方联合公告,腾讯作别电商梦,将一切与电商有关的资产以及2.14美元现金,作为IPO嫁妆注入京东,换来15%股权。
2014年的京东,距离现金流完全转正还要熬3年。彼时,它在二三线以下城市影响力相较淘宝还相差甚远,仍处于自营物流重资产投入期。
京东最新市值1070亿美元。粗算下来,从IPO前的成人之美,到2016Q3增持至第一大股东,再到此番派息减持,理论上,腾讯8年在京东身上获得5倍以上财务收益。
当然,“瓜熟”还不是指腾讯投资京东获得了丰厚回报,而是指后者的变化 :
刘强东“倔强”的从2007年选择自建物流,最终使京东成为所有互联网公司里最“实”的一家公司。15年时间成本和300亿级别实体供应链投入,后来者再复制一个京东,已无可能。
简单点说,当前京东的规模性实体物流buff属性,就相当于高速公路、燃气管道这样的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这一点,已经为这两年的疫情充分检验。
这也是瓜熟蒂落所在——京东的基础设施属性完全显露,也就到了腾讯退出的时机:让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更加公众化,也让更多公众享有基础设施所带来长期财务性回报收益。
帐很好算,作为实体+科技的新型实体经济公司,近几年收入增速在25%-30%的京东,估值也就不到30倍动态PE,长期持有必然会有成长的收益。 这种估值问题就是一眼看穿的事,用常识就能判断。
本质上,瓜熟蒂落, 昭示的趋势是第三次分配。这是腾讯的眼力见儿所在。
02 顺藤摸瓜藤是主线,瓜是结果。
第一个问题:最近一个时期互联网平台经济的主线是什么?不言而喻。
第二个问题:顺着主线,最终要导向什么结果?这个问题未必有一个标准答案,但答案中至少包括:1.防止资本无须扩张;2.从流量经济与模式创新拐入技术创新和生产方法创新。
腾讯从京东第一大股东位置退下,股权比例减至2.3%,刘炽平同时卸任京东董事,这些动作传递的信息,显然述说腾讯正在沿着主线积极行动。
昨天看一些媒体报道,腾讯自己表态退出成熟期的京东,将投资方向更多指向硬科技。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语境下“顺藤摸瓜”的涵义。
有观点进而解读认为,京东不会是最后一个将被“减持”的成熟型公司。我们认为这种判断是对的:这是一次产业资本主动回归有序的标志性事件,腾讯打个样,蝴蝶效应之下,大公司之间的参股,会出现较多退出案例;企业与产业资本会更加聚焦于自己的主营业务,减少无序扩张。
本质上,顺藤摸瓜, 昭示的趋势是顺应宏观导向。
03 瓜田李下互联互通是另一个大势所趋。
从经济学上讲,在当前语境下,互联互通对应着一个名词“全要素生产率”,前者是后者的客观要求。
所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也叫技术进步率,指包括资本、劳动、土地等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不变时,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表示的是纯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的增长。
纯增量时代,各家有各家高招,超高增速的发展能够平衡掉很多矛盾;但在存量时代,生产资料要素投入产出效应已经不明显,就要求高维技术生态的平权。以高维技术,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实体生产率的增长。
当前一说互联互通,大家都将矛头指向微信的技术生态。实质这也是不公允的:因为互联互通,不意味没有规则。互联互通的过程,反而是新的结构框架下竞争规则重新博弈重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