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2023年:每一个企业都要做减法

医生|2023年:每一个企业都要做减法

文章图片

医生|2023年:每一个企业都要做减法


2022年年末 , 马化腾内部讲话称“我已经不相信买量了”;而刘强东在最近的两次内部会议上强调“以后谁都别跟我提流量 , 不是流量少了 , 是你的价格不足以吸引人” 。 一时间两位互联网大佬不约而同地强调不再相信买量 , 前者代表着移动时代流量最多的腾讯 , 后者则代表着电商领域服务最好的京东 。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3年 , “去流量”的声音背后给更多企业带来了哪些信号?
一、平台级企业回归核心竞争力
如果不是游戏业务的现金流支持 , 腾讯的很多业务都很难自负盈亏 , 因为很多业务线是跟随着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而诞生的 , 这也是腾讯一如既往的跟随战略 。 为什么跟随战略会失效 , 因为对手的业务是人家自己的核心业务 , 干不好就会死掉 , 而腾讯的这些业务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业务线去跟随、去防御 , 干不好了大不了就是买量冲业绩 , 实在不行了 , 这个部门还能再去做别的 , 毕竟腾讯很大 , 也不在乎这些所谓的创新业务的试错成本 。
【医生|2023年:每一个企业都要做减法】正是这样的大公司心态 , 给竞争对手们带来了窗口期 , 大家一起把风口做大 , 但却跟你腾讯没有啥关系 。 这不是说腾讯没有现金支持这些业务了 , 而是马化腾看到了这种模式已经开始失效了 , 腾讯丢失了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产品为王的企业文化 , 如果产品是为了短期业绩和KPI而生 , 那就会产生为了KPI而生的垃圾交互体验 , 以及逆用户价值的畸形商业模型出来 。 用户可以通过流量买来一次 , 但不会再回来了 。
对于京东 , 价格才是其一路披荆斩棘的核心杀手锏 。 打赢当当 , 关键因素是价格 , 打赢苏宁 , 关键因素还是价格 。 如果京东丢掉了价格优势 , 那无疑就失去了自身的最大竞争力 , 这也是为什么刘强东多次谈及沃尔玛的案例 , 给京东的高管和员工们反复描述“沃尔玛的毛利比夫妻老婆店还要低 , 所以沃尔玛成功了 。 ”并要求管理层要回归常识 , 回归商业本质的五要素(产品、价格、服务、成本、效率) , 强调 “所有的战略回归成本、效率和体验” 。
几年疫情下来 , 消费者越来越回归理性消费 , 平台级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品牌的信任度 。 如果消费者认为你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了 , 同时又有更好的替代品出现了 , 那么消费者会悄悄地离开你 。 马化腾和刘强东无疑是优秀的企业家 , 能够更早地发现企业的问题 , 这也是一把手该有的敏感度 。 但很多时候 , 企业规模越大 , 一把手就越听不到真实的声音 。 很多大企业 , 从盛世到衰败 , 可能也就一两年的时间 。 回归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 是大企业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
二、消费类企业回归单品打爆
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的消费类企业这几年能活下来的就是胜利 , 因为这几年的疫情 , 加速了这些行业的洗牌 。 就像电影院的业务 , 不是说大家不愿意看《阿凡达2》 , 更不是因为买不起IMAX电影票 , 而是短视频变革了人们对视频的消费习惯 。 如今只需要2秒钟 , 我们就可以判定这条视频是不是自己喜欢的菜 , 如果不喜欢 , 我们会很快划走 。 但在电影院里 , 我们没法像刷短视频一样刷电影 , 即便是再好看的电影 , 很多人也会失去耐心 , 甚至睡着 。

所以如果一个行业的消费趋势改变了 , 从业者却不改变 , 那么就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 拿抖音举例子 , 一个人在直播做提拉米苏 , 或者卤肥肠、切金枪鱼刺身 , 那么消费者就会快速被吸引过来下单 , 大多是冲动消费 。 这些账号很多都不是开在临街的门店 , 经营成本极低 , 但都有一个特点 , 那就是品类单一 , 几款提拉米苏一天就可以爆单几百份 。 大街上很多餐饮店面关门了 , 但在抖音上会发现 , 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力依然旺盛 , 只是大家的消费习惯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