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明天的世界( 四 )


科幻更关注是技术与社会与政治关系,《弗兰肯斯坦》也是政治小说,他写人造人的故事,核心是讲忠诚问题。这是所有机器人科幻、人工智能科幻、基因编辑、人造人、仿生人这些科幻小说的主题,就是服从和反叛的命题。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回答造物主和被造物是什么关系的问题,所有的技术无非是人体的延伸。如果回答清楚是谁创造了你,你的生命和生活资料是谁给的,把这些拿走你还剩下什么,我想这个就有了生意和交易的基础。在社会方面科幻很早就关注阶层甚至阶级的分化,从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到刘慈欣的《赡养人类》都是。就是设想未来社会,由于人和人之间享有的技术的巨大的不同,人和人之间会出现巨大生物性差异。它反映出我们人越来越把技术和机器视作有情感的对象,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来越像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就很难避开伦理问题。科幻认为技术是脆弱的,人类几百年里面发展的现代科技非常初级,即便是外星的神级文明,也不可能掌握宇宙中完整的生产链。技术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信任链的问题,没有人能够单独拥有所有的技术,也没有人能够单独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所以跟世界上,跟宇宙中各地、各星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搞好关系才是今后的关键。
科幻还认为技术创新是需要基础科学的积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耐心。现在遇到这个问题是后发国家可能等不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我们取得的成功恰恰是大量投资了应用型科技。随着各国现在财政吃紧,有人担心科技创新的投资会紧缩,因此未来科技体制的改革进展更值得关注。总之这都反应了一种科幻的思维,就是把事情放置在极端条件下考虑,思路是假如这样了,将会怎么样,科幻小说《三体》就这么一个思想试验,他设想宇宙是零道德的,没有道德的,这个都是带枪的猎人,包括降维打击这么一系列战略技术手段,就会围绕这个产生思想。
科幻写作的方法就是当一个想法出现在脑海里的时候,就马上否定,去找第二个想法,再次否定,找第三个想法。我们习惯了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但是有了第二个、第三个会是什么样?不是后羿射日。《三体》中出现三个太阳,就会产生侵略别的文明的想法。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日暮》里面,一个行星上空有六千个太阳,要过2049年,行星上面的居民才能看见一次星空、黑夜,这个结果就是文明会直接崩溃掉,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末日到了。所以技术试验室之外,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思想实验室,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个虚拟现实的实验室,主任就说,我们搞这个就是把科幻小说,《黑客帝国》的母本叫做《神经浪游者》当作圣经来读,就这么做了20年。麻省理工大学有一个合成神经实验室,主任说我们就是思想先行,就是对标科幻里面写的,我们要研发能够终结现有人类形态一种技术。所谓思想就是对未来洞察力和想象力。
科幻关注第三个方面是明天的世界,最重要还是经济,大量科幻小说是关于经济的,科幻很多作者认为未来经济预期不好,很早以前就认为世界经济因为某种原因陷入衰退,要走出低谷就要通过原始创新找到核心驱动力,尤其是科技。
科幻作家何夕就设想到好多类似的,他说未来经济有一种叫“新三经济”、“JT产业”、“新四经济”、“脑域技术”,还提出了一个“微连续理论”原理,认为要靠这些才能再创未来的经济奇迹。他10年前写了小说《六道众生》,设想利用量子力学的空间的不连续性,就是科学家在普朗克恒量的间隙里,把我们的民众转移到那里去,一举解决人口资源问题。这个闪光点就是他力图颠覆我们一般的想象,向外星移民、向海洋移民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