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明天的世界( 五 )


【 人类|明天的世界】在刘慈欣看来,未来的趋势更多可能是微型化,现在已经出现很多微型发电机、马达、摄像机、手机、电脑,还有武器也是蜂群,微战争,他就设想如果把人类体积缩小十亿倍会怎么样,这样人类社会的尺度也会缩小十亿倍,只需要有非常微型的生态系统,消耗很微薄的资源就可以生存下来。这个设想以两项技术为基础,一个是基因工程一个是纳米技术。
再有是气候变化,近些年,最近就有不少气候灾害超出预料,武汉大风、甘肃白银降温、郑州洪水、美国龙卷风、大象北迁也是环境问题。这个也是科幻关注的主题。在1906年,上世纪初中国就有环境科幻小说,写大夏天中国南方冰天雪地,有一点像美国科幻电影《后天》,清朝政府于是决定向海外移民,最后是在南极洲建立起一个大同社会,还收留其他国家的难民。
现在有一些科幻在描写一个主题,认为投资南极将会决定未来的命运前途。需要打通一个极地、太空和互联网这么一个新的疆域,不仅仅政府,民间也要参与进去,北极也是如此,他们写怎么能够跟俄罗斯技术合作起来。科幻作家写气候变化往往不是升温,相反是降温,跳出一种线性思维,不止盯住太阳和地球,而是考虑整个宇宙的大变化,就是重要的是发现引力之外还有一种引力,逻辑之外还有一种逻辑。所以我在想元宇宙诞生之际,你就要考虑终结它的东西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这里就涉及灾难问题,科幻是一个灾难文学,80%的科幻描写或者涉及都是世界末日,这个跟人类类似的特点有关,人类进化到500万年,但不到百年里第一次掌握了自我毁灭以及毁灭地球的技术,自然界现在也有风险。目前天文学家说防御系统不能完全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所有投资归根到底投的是人的生命。灾难也是考验企业的机会,比如说疫情也是这样。国家十四五对应急产业会有很大的需求,政府提出防范风险,建立底线思维,国家应急配套资金一定会吸引或者刺激技术的变化,很多前沿技术,医疗、大数据、新材料、人工智能都会加入。
归根到底科幻不是那么功利的。科幻设想四个明天世界:分别是空间自由的世界。就是我们可以自由生活在遥远的星际空间,还有亚离子的微观世界;第二是时间自由的世界。我们可以加速或者是压缩时间,甚至有一天能实现时间的旅行;第三是数字自由的世界。在虚拟世界可以腾挪变化,无所不能。第四是意识自由的世界。就是破解大脑的奥秘,在神经系统中直接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宇宙,甚至这个才是最真实的宇宙,宇宙是观察者目光投下去导致的一个坍塌。所有的创造发明都是为实现这四个世界的自由而工作的,这是威尔斯《时间机器》,在描写到几十万年以后人类的归宿。江波描写的是人类扩展到银河系之后的命运,到那时候不一定有中华文明的概念,因为是星际文明大同,这是一种超前想象,人类自身成为地外文明是迟早的事情,这是马斯克现在在做的,这个就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
克拉克他讲我们去外太空到底要做什么,不一定是那么功利的,不一定是小行星上找矿,弄几个卫星来监测地球气候变化,我们去审美,去看宇宙有多么美,这个美是简单和复杂相统一的一种美。人类存在的根本目的可能是为了追求美,因此在原始社会朝不保夕,预期寿命只有20岁的时候就产生了艺术。最好的产品是美的,乔布斯的苹果手机首先是艺术品,其次是商品。技术越来越表现为艺术的形式,最近有一个爱尔兰乐队叫西城男孩,通过微信平台打破国界,举办演唱会,吸引了2700万中国人来观看,就被认为是一个“艺术+科技”的创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