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证需要什么材料,江都就业创业证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通讯员蒋宣江人才
冀徐
龙川置地 , 一季度项目建设迎来“开门”:签约落户项目48个 , 总投资169.2亿元;集中开工项目36个 , 总投资70.4亿元;接收外资5000万美元 , 同比增长325% 。4月举办“417”视频签约等线上签约活动 , 总投资344亿元 。
从高层次开始 , 也要从底层加薪 。这个“工资”就是人才 , 是江都可持续发展的点睛之笔 。
知识就是力量 , 人才就是未来 。江都区委副书记、区长朱丽丽表示 , 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 关键中的关键 。近年来 , 江都区科学认定人才 , 精准引进人才 , 人才多元化 , 从实用技术型人才到专业型人才 , 从创新型人才到领军型人才 。多元化、丰富化的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同频共振 。“让天下精英都爱来”的热潮在龙川涌动 , 汇聚澎湃力量 , 重振“江北第一县”的荣光 。
从想法到首次公开募股
为高层次人才“都想来”创造沃土
【故事】近两天 , 江都经济开发区扬州拓友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 , 为6月份正式投产做最后冲刺准备 。作为苏南地区的整厂搬迁项目 , 拓友机器人去年获得了江都区创业大赛一等奖 , 并获得了当地政府600万元股权资本、2000平方米厂房免租三年等多项政策支持 。
江都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盛表示 , 拓友机器人弃苏南落户江都 , 是针对江都区精心培育的机器人产业 。“我相信托友会骑‘自行车’ , 三五年内肯定会开‘宝马’ 。让它成为江都机器人产业的‘瞪羚’甚至‘独角兽’!”
江都区的机器人产业正在“开始成长” , 我们应该从一个想法开始 。
2019年初 , 德意智能科技(扬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念浩经第三方公司介绍来到江都经济开发区 。
邓念浩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 在上海有10多年的工作经验 。2015年 , 他创办了上海戴逸科技有限公司.
吸引邓念好的是江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 。
“江都地处京沪高速、宁启铁路、连淮扬镇高铁交汇处 。也是长江、运河、淮河的交汇处 。这里工业基础好 , 是机器人制造技术和应用的福地 。”邓念豪毫不掩饰自己的“机器人进入苏皖制造领域的想法” 。
两年过去了 , 德艺智能科技(扬州)有限公司车间呈现出机器人作业的宏大场景:一台3米多高的打磨机器人 , 一个切砂抖砂工作台等 。工作人员输入指令后 , 机器人顶部抓手(夹具)从侧输送带抓取工件 , 旋转倾斜后 , 延伸至切割工作台进行加工 。
邓念浩对自己的机器人非常自豪:常规的工业机器人可以进行搬运等操作 , 而不是简单的手工劳动 , 而德艺智能科技生产的抛光机器人“运筹帷幄” , 抛光精度是手工作业的30倍 。比如一般的手工打磨精度为3 mm , 这种机器人的打磨精度可以达到0.1 mm 。
德艺智能科技如同高端制造业的强磁场 ,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 。近两年 , 德艺智能科技带动13家相关企业落户江都 。
扬州新密思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德仪智能科技的上游企业 , 专业生产机器人平衡底座 。2019年底 , 公司追随德艺智能科技 。秦 , 新密思米智能负责人
“因为邓的想法 , 江都区已经崛起为机器人产业 。”江都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欣告诉采访人员 , 近两年来 , 德艺智能科技发展迅速 , 揭示了行业独角兽的潜力 。正因如此 , 企业集群产值近10亿元 。一批发展潜力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正在进入资本市场 , 准备在国内外IPO 。
【深度】从理念到IPO , 创新创业的金点子孵化成“潜力股”企业 , 形成产业森林 , 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好的土壤、阳光和创新
雨露 。江都区正在成为企业家放心创业、安居乐业的乐土 。
“为了缩短企业孵化周期 , 江都区为招引来的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厂房 , 三年免租 。”江都区政协副主席、发改委主任樊洪喜告诉采访人员 , 江都区培育企业很用心 , 既做企业的房东 , 又成为企业的股东 。除了为招引至江都的企业提供厂房和税收普惠性支持外 , 江都区还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股权支持、提供全程招聘服务 。企业做大做强履行纳税义务后 , 政府股权保底退出 。
“供厂房、给资金、帮招才、创品牌、助上市的成长伴随计划 , 用非常举措温暖企业 , 扶上马、送一程 。”盛维林说 , 江都区就是要营造一切先进资本和技术“都想来”的温床 , 让企业家在江都投得舒心、投得放心 。
近年来 , 江都区为助力产才深度融合 , 已连续举办两届“江都杯”创业大赛 , 高层次人才登台打擂 , 获奖项目落户江都;借赛招商引才 , 连续举办两届创业大赛共产生19个获奖项目 。截至目前 , 第一届9个项目已全部产业化 , 第二届10个项目已注册6个 。
平均一个月招来40名大学生
“真金白银”植下一片“人才森林”
【故事】 昨天上午 , 在江都经济开发区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 船舶设计员刘俊的手机上收到了两条银行短信通知 。一条是工资到账信息 , 一条是“江都人才卡”的补贴资金到账信息 。刘俊笑着告诉采访人员:“在江都工作 , 每个月除了领正常工资 , 还能收到江都区委组织部人才科发放的2000元人才补贴 。”
【就业创业证需要什么材料,江都就业创业证】刘俊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轮机工程专业 。去年9月 , 扬州中远海运在南通举行了专场招聘会 。在现场 , 刘俊被江都区组织部的人才政策给吸引住了:“高校本科生到江都制造领域工作 , 区财政三年共补贴5万元 , 硕士研究生补贴10万元 。”
与家人商量后 , 去年10月 , 刘俊一头奔向江都 。
劳动合同正式签订后不久 , 人事部门就梳理出了刘俊的毕业院校、学位证书等信息 , 确认了他的学历 , 给他发放“江都人才卡” 。因为是硕士学位 , 刘俊每个月能收到2000元的补贴 。
补贴优厚 , 交通便利 , 虽然来到江都才7个月 , 刘俊已打算在江都安家 。“江都的医疗、教育资源非常丰厚 , 以后的小家肯定能幸福 。”刘俊对未来的小日子满怀憧憬 。
外乡人才要输入 , 本地人才更要留下 。江都区还对接“双一流”工科类高校 , 邀请江都籍高校老师宣介江都的人才政策 , 吸引江都籍毕业生回家乡创业、就业 。
“90后”包江生 , 江都大桥人 , 去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毕业后 , 他响应号召回到家乡 , 成为长青农化的一名设备管理员 。除了公司的工资 , 每月他还可以领到1000元的区级人才补贴 。
【纵深】 “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才引智” , 用“真金白银”支持人才“都来创” , 江都区诚意满满 。
“2018年 , 我们开始试行人才补贴事项 。2019年 , 印发了‘人才奖励激励实施细则’ , 制度化、系统化对人才进行补贴 。”盛维林介绍 , 在江都制造业企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办理“江都人才卡” , 本科生每月给予1000元奖励 , 满三年一次性补足至5万元;硕士生每月给予2000元奖励 , 满三年一次性补足至10万元;博士生每月给予3000元奖励 , 满三年一次性补足至30万元 。
自2018年试行以来 , 江都区已累计发放近4000万元人才补贴 。盛维林介绍说 , 目前平均每个月有40名高校毕业生申领“江都人才卡” , 这说明江都区每月新增40名大学生人才 。40个、80个、120个……依照这种节奏下去 , 江都“人才森林”必将形成大气候 。
人才不问出身不唯学历
树立“有用即人才”新人才观
【故事】 今年4月 , 捧回2020年“全国石油和化工电气技术带头人”年度人物的荣誉证书 , 顾春勇再次成为工人中的骄傲 。
顾春勇 , 江苏华伦化工首席技师、“龙川工匠”、扬州大工匠、江苏省第五期“333人才工程”技术带头人 。谁能想到 , “首席”的起点 , 其实很低 。
1991年 , 顾春勇高中毕业进厂 , 负责烧锅炉 。上班的时候 , 他经常观察锅炉开关控制、气体进出的规律 。不久 , 他就注意到 , 因为自动化程度太低 , 锅炉在鼓风时经常出现火苗外溢的情况 。揣摩了两天 , 顾春勇大胆向厂里提出了锅炉启动电路的改良方案 。烧炉工的建议被公司采纳 , 迅速在厂里炸开了锅 。
1992年 , 顾春勇参加成人高考 , 顺利考入了江苏化工学院 , 学习化工机械设备自动化 。“第一年是一边上班一边上学 , 领导看我学习专心 , 决定由公司出资让我在学校全日制学习两年 。”说起自己的求学路 , 顾春勇很自豪:“我是由公司出资去深造的第一人!”
“对人才怎么看?不问出身 , 问贡献;不问学历 , 问能力;不问资历 , 问思想 。”江苏华伦化工董事长吴义彪说 , 我们做企业的 , 不能让人才引进中的“陈规陋习”成为限制或束缚创新的“紧箍咒” 。对一个企业主而言 , 慧眼识才 , 必须不唯年龄、文凭、论文、职称、资历 , “有用即是人才” 。
【纵深】 在一般人的思维中 , 人才与学历、技能、名校等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几天的采访中 , 江都人的人才观刷新了采访人员的认知 。
“以前 , 我们追求的是‘但为所用 , 不求所有’的柔性引才政策 。后来发现这种模式落伍了 , 人才与江都的黏性不强 。现在我们追求‘既要所用 , 更要所有’ 。”盛维林告诉采访人员 , 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人才 , 我们问“东家”(企业主)、问“高薪”(薪酬待遇)、问“专家”(业界专业人士)、问“大家”(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 , 不问学历、不问出身 , “有用即人才” 。
“你说 , 企业家肯开出50万元年薪 , 即使这个人学历不高 , 能不算人才吗?一个匠人、一位技师 , 在乡野里培育出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 能不算人才吗?”盛维林深有感触 , 江都区要重振“江北第一县”辉煌 , 既需要院士、博士、硕士 , 也需要更多的企业家、专业技师、乡土人才 , 在江都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大放光芒 。
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落户 , 江都区放眼全球 , 先后在伦敦、法兰克福成立海外人才工作站 , 招引国际顶尖人才 。目前 , 江都区引进的全职外籍专家有近50人 。在西安、哈尔滨设立人才工作站 , 紧盯西北、东北工科类名校 , 挖掘本地产业和企业需要的实用高端人才 。
江都区还通过评选“龙川工匠”、打造江都名师工作室 , 让车间一线工人成为人才 , 把本科生培养成人才 , 把能工巧匠锻炼成人才 , 给补贴、给平台、给政策 , 为各类人才竞相涌现铺设了一条成长的天梯 。
责任编辑:刘燕
本文来自【扬州日报-扬州网】 , 仅代表作者观点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