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创意园区,人们通常会想到封闭的办公区 。
然而,在上海,一些创意园区却刻意变得“开放” 。
那些开放的空间逐渐像城市的小公园,吸引着各种各样的人来晒太阳、遛狗、跳舞、聊天和放松.
无形中,它们为城市提供了宝贵而有趣的公共活动空间 。
有人说,上海的这个标志,意味着当我们向全球城市的目标迈进时,城市自发地生出某种“萌芽” 。
无名广场
每天下午,只要阳光明媚,吴阿姨就会推着7个月大的孙女出去散步 。
她的家位于五角场,商场熙熙攘攘,但交通和嘈杂的环境总是让吴阿姨感到“不安全” 。最终,她选择每天带着孙女逛的地方不是商场,也不是公园,而是商业办公空间——,附近有名的创意公园 。
文章插图
图片说明:个工作日的下午,在广场上玩耍的群众龚合影
创智天地的一半还没有开发成写字楼,而是一个大广场,一眼望去,凹陷、干净、空旷 。
这个广场有很多东西可以提供 。它曾经是上海运动场或江湾体育场,一度被称为“远东第一体育场” 。抗战爆发后,体育场建筑被日军摧毁 。2006年,经过改造,江湾体育场恢复了雄壮的气势 。改造后更名为“江湾体育中心”,成为占地84公顷的杨浦知识创新区核心部分 。
吴阿姨经常光顾江湾体育中心门口挖的下沉广场 。
其实下沉广场很大,除了旁边有个运动场可以玩,而且是空的 。下沉带来安全,在这里游荡不会被穿梭车打扰 。
每天下午,许多像吴阿姨这样的“老孙子”聚集在广场上 。除了婴儿车的数量,广场上还有很多孩子在奔跑 。在大人的警惕目光下,一群孩子在随意玩耍,有的几分钟前还不认识,一到广场就立马“乐开了花” 。在高高的台阶上,有3322名学生坐在那里,晒着太阳看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
周末广场人多,创智天地的公司经常在广场举办活动 。这个广场虽然没有名字,但几乎是一个公园,与办公空间相连,共同构成了创造智慧的世界 。
“口袋公园”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师搜搜从国外留学回来后,第一次看到这个下沉式广场时感到很惊讶 。
在普通市民眼里,不就是一个人人可以走动的大开敞空间吗?但在专业学者眼中,这种开放空间在中国城市其实是非常少见的 。
因为它不是一个名正言顺,专门为群众活动而建的公园 。围绕它,创智天地的体育中心和办公楼都有自己的商业使命 。说白了,就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附带的一块,本来是可以封闭再利用的 。然而,当这个空间愿意免费开放时,它就无形中成为了城市的重要空间组成部分,成为了比商场、公园、中心广场更具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
搜搜说,在有大量土地和资金的曼哈顿、芝加哥、波士顿,市中心因为缺乏可供人们移动的公共空间而特别苦恼 。
文章插图
图片说明:龚在创意园区一家小商店门口
ize:15px;">上世纪,这些城市的市政府不断出台特别的鼓励政策:希望市中心的商业地产,能够主动让出一部分空间,打造成一个个“小公园”,开放给市民们活动 。
起初商人们都不乐意 。作为交换,政策规定如果愿意出让一点空间,那就允许商业地产边上的楼宇进一步加盖、提高密度或加大开发强度 。
政策早期实行时,商人们都很精明,“阳奉阴违”,表面上空间开放了,实际上还会想尽办法加一把锁、弄一点栏杆,总之,就是不乐意给所有市民享用 。后来,政策通过不断地细节补充、修订,阳奉阴违已经不可能了 。
于是到了今天,在许多人口密集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区里,会看到有趣的“口袋公园”,它们小巧得就像居民的后花园,零星点点,分布不成体系,但因为它们的存在,人们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终于有了休闲的空间 。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一线城市其实普遍缺乏类似的空间 。
“我的同行们每次聊起来,大家总体感受就是城市缺乏公共空间 。”许凯说,许多人第一次听到可能有点无法理解,明明北上广等大城市,看上去比欧美那些发达城市空间大多了,凭什么说我们缺乏空间呢?
因为,我们宽敞的是道路 。实际上真正供人邂逅、活动、面对面交流的活动空间,很少很少 。要么是特意建造的公园,但公园一般只有老年人去,依然有围墙;要么就是商场,大家各自管各自购物,不买东西还不能随便坐下 。
当人们走出家门、跨出小区,城市里可以随意聊天的活动空间还有哪儿?太少,所以广场舞大妈们不放过街头任何一个能够施展胳膊的角落;太少,所以宜家被当做公共空间占领而引发争议……
所幸的是,上海的一些创意园区,反倒在有意与无意中,在有关部门的鼓励中,开放出一部分,提供了宝贵的公共空间 。虽然不多,但看得出是某种趋势的萌芽 。
艺术空间
如果说,创智天地的公共空间属于大型,那么M50就是中型 。
田彦如(化名)此前一直在美术馆工作,热爱艺术 。在她眼里,M50是上海难得的艺术社区 。每一次,她都会与闺蜜们相约去那里看展览,大家商量好先在地铁站碰头,3个女孩子一起挤在同一辆“嘟嘟车”上,一路颠簸着直奔M50,边看风景边讨论艺术 。
如果有外国朋友来,田彦如的第一选择就是带他们去逛M50,沿途先介绍苏州河的风光和历史,走到莫干山路,再一起与外国友人品评长长的涂鸦墙,逛完M50里的各种艺术展,和朋友们喝一杯咖啡,聊几句———一个惬意的下午就这样度过 。
园区里有一家比较有名的喝咖啡之处:有趣的木桩子打磨出通往二楼夹层的台阶,裸露的木头屋架、黑色的金属装饰、奇怪的桌椅、全开放式的咖啡制作吧台等等,在主人的精心布置下,充满艺术气息 。墙上陈列的画作、摄影,每每都让文艺青年们驻足很久 。
文章插图
图片说明:艺术空间UNDEF/NE的楼梯 龚丹韵摄
但是,他们并不喜欢游客说:“这是咖啡馆 。”工作人员特别强调:“我们不是咖啡馆,我们也不是画廊 。”那是什么?“我们是艺术空间 。”
艺术空间的主人,是一对年轻的85后夫妻 。夫妻俩都在国外留学,一个学金融,一个学传媒 。在发达的国际大都市,他们看多了有趣的“咖啡店”,这些店不只卖咖啡,还提供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艺术美学 。在国外,好的咖啡馆往往混杂着音乐、艺术、摄影、展览、书籍、活动等等 。
回到上海后,夫妻俩就想经营这样一家艺术空间,最终选在了气息相通的M50园区 。没想到,2012年开业至今,艺术空间渐渐成为“网红”,有网友对这里的咖啡慕名许久,从天津赶到上海,重要行程就是来喝上一杯,随后在微博上写一句:“种草”许久,今天终于来了 。
也有年轻人来这里拍照随后刷微信朋友圈 。因为这也是诸多影视剧的取景处:《何以笙箫默》《西西里艳阳下》《杜拉拉升职记》等都曾在此地拍过,迷妹们常常慕名而来,拍完照激动地离开 。
盛名之下,还有小烦恼:一些网红淘宝店主也经常过来拍照 。他们往往两三个人拎着一堆衣服,出去换一件再进来拍,频繁进出,不甚其扰 。
让夫妻俩最开心的事,大概就是每个月在这里举办免费展览的时候 。有一次活动,这家店里挤满了200多人,上百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畅谈着,聊艺术,聊生活,从不认识到熟悉 。
这里的每一家艺术空间,大概都有讲不完的邂逅与故事 。
文章插图
图片说明:活动时,几百人齐聚一堂 UNDEF/NE 提供
一种忽略
田彦如觉得,国内类似的艺术社区其实并不多,有的远在郊区太冷清,有的曾经辉煌但如今过于商业化 。好在十多年过去了,M50仍然保持着艺术性和公共性 。
身边的外国友人第一次来中国,常常会评价:中国经济虽然发展迅猛,但人们日常的文化生活似乎并不丰富 。每到这时候,田彦如就会“赌气”般把朋友们带到M50,这仿佛是一种自豪的声明:你们错了!上海有丰富的文化生活 。
仔细观察,大概三种人会去M50 。
第一类是艺术家 。商业化的上海,需要艺术给文化增添鲜活的生命力 。
第二类是文艺青年 。M50的商业化并不严重,文艺青年可以仅仅来此体验氛围,与艺术互动,但未必消费 。它不完全是消费主义笼罩下的商业街区,更像是城市公共空间需要的交流 。
第三类则是附近居民 。走出M50,周围不是嘈杂的马路,就是围墙封闭的住宅区 。这段苏州河几乎没有公共空间 。也许公园有,但年轻人平时不爱去,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城市环境里的休闲空间,是人与城市的联系 。
文章插图
图片说明:在M50园区的活动现场 UNDEF/NE 提供
究竟在专业规划师眼里,什么才是公共空间?
许凯解释,公共空间应该是这样一种场所:任何人,不论支付能力,不论衣着打扮,他都可以享有,可以进出,可以交流 。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觉得多造一些绿地、公园是不是就提供公共空间了?其实忽略了绿地公园建立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城市人还需要城市化的环境,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提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明明有那么多优雅的公园可以去,但是老人们依然喜欢聚集在宜家、肯德基、麦当劳里聊天 。
中国的大城市发展至今,可能已经不缺特意建造的广场、中心、绿地、马路,但我们仍然缺乏城市环境的公共空间 。
热闹集市
上海还有一些特别“小微”的创意园区,开放给所有人休闲 。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嘉善老市 。
从去年开始,嘉善老市渐渐进入媒体视野,不断有人前去拍照片、拍视频、拍热闹 。如今,它被称为“上海最洋气的露天集市” 。
嘉善老市位于陕西南路,原本是弄堂里的一个旧厂房,周边如今依然是老式小区 。穿过狭隘的上海市井弄堂,两边是菜场摊贩和小杂货店 。许多第一次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总是抱怨“找不到”,因为它实在太小了,宽度不过五六米 。
经过嘉善老市的牌子后,景致忽然别有洞天,周遭混杂的弄堂味变了,呈现眼前的是多家装潢精致的餐厅和咖啡店,还有店主们养的兔子、鹦鹉以及各种不知名的小宠物 。路人既可以在廊下喝杯茶,也可以探寻弄堂深处隐秘的怀旧餐厅和杂货店 。
但这并不是嘉善老市的全貌 。真正的集市只出现在每月第一、第三个周末 。
每到那时,许多国际友人纷纷聚在这里,白色的临时敞篷下,大家拿出自制或家乡特色的物品摆摊售卖 。有项链、精油、时装、小饼干等自制商品,有巧克力、咖啡、果汁、酒等进口食物,甚至还有人现场烧烤叫卖香肠、牛排等 。
2009年,厂房开始改造,2010年对外营业时,这里只是一个LOFT风格的创意园区 。但渐渐地,大家将嘉善老市视作周末休闲娱乐的一场聚会 。
文章插图
图片说明:搜索嘉善老市,网友们上传了无数照片
狭小的弄堂里,大人、孩子、宠物在糕点、巧克力、红酒中穿梭 。各种肤色,各种年纪,各种语言混杂在一起,构成一个热闹又洋气的集市 。集市里常常还有一个街头乐队表演,两名老外一个弹吉他,一个打鼓,唱着不知道哪里的小调 。
“很潮,像一个联合国”———许多人这样评价 。
说是集市,其实商业味不浓,商品售价不高 。很多摊主表示,实际上赚不了什么钱,仅仅是喜欢这种氛围,重在参与,图个热闹 。游客或居民们买一只蛋糕,边吃边聊边逛,有些人和摊主聊成了朋友,有些人“鸡同鸭讲”,还有些人用带着口音的蹩脚英语,以及生动的肢体语言与摊主们比划着 。
热闹非凡的集市里,时常有猫咪惬意地蹲在纸板箱上消磨时光 。
媒体报道多了以后,许多上海人拿着地图或手机导航找到这里,惊讶之余,常常感慨:还是老外会玩,本地人此前居然不知道 。
一对年轻夫妻带着7岁的女儿第一次来逛 。问及夫妻俩感受如何,母亲回答:“他们卖东西也不推销,我觉得那些老外不是来做生意,而是来和我们拉家常的 。”
有网友在微博上写:坐在如此狭小的上海弄堂里喝咖啡,被破旧的老房子包围,与洋气的集市形成鲜明对比 。但眼前的这一切,不就是我们一直向往的慢生活吗?
不可或缺
嘉善老市只是两三栋房子,一条小路 。它就像一个小细胞,但特别有趣 。人们可能在集市里用英语交流了好久,买了一瓶洋酒 。走出弄堂,又在路边买个热腾腾的包子当场啃起来 。
这样的项目,刻意规划未必成功 。而无数这样偶发的小细胞、小空间,对城市贡献的价值超乎想象 。
文章插图
图片说明:园区里的小装饰 龚丹韵摄
许凯解释,好的公共空间不在乎大小,只在乎有没有特点 。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它能聚集人气,成为周边区域的中心,提供丰富的社会内容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姚栋认为,创意园区提供公共空间,在上海并非偶然 。
从城市的历史看,上海始终没有传统意义上完整的公共空间,比如像天安门广场那样 。上海弥漫着一种高密度的商业氛围,城市文化的特色在于对商业的拥抱,对文化的包容 。
如今,这一点又体现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上 。有些创意园区在经过一段收地租的发展模式后,不自觉朝复杂的空间使用方式发展 。创意园区可能既是商业的,又是文化的,还是公共的 。
“所以它们很上海 。”姚栋说,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色之一,就是所有功能都是叠加的 。“海派文化”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有厚度,有一层一层的解读,提供了丰富的感受 。
当然,城市里更多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意园区,比如,门口挂个牌子,雇个老大爷,办公楼只要租出去就好 。
在互联网时代,有人曾这样发问:公共空间是否可以被抛弃?
一些发达地区,人们住在别墅里享受私人生活,通过互联网了解全世界,他们可以选择不去交流,这是现代人的特征 。然而反过来,这也让面对面的交流变成稀缺的风景线 。
文章插图
图片说明:园区里的猫 龚丹韵摄
在巴黎时,人们去看的不只是埃菲尔铁塔,更是埃菲尔铁塔下的景观:人来人往的街道上,游客们对着路人发呆 。
“现代公共空间是展示生活方式和自我的地方 。”有人总结,这就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即使互联网时代,人们始终需要一个展示的公共场所 。
从中国历史看,宋朝以后,人们拆墙开店,从此中国的街道变成世界城市的样本 。
从西方历史看,当罗马帝国每征服一个城市,首先做的就是先建一个广场,因为有了广场才算一座城市 。没有公共交流,就没有文明 。
【魔法口袋创始人,魔法创业学校创始人】因此,上海的这些创意园区,背后指向的某种萌芽意义,值得我们探究 。
- Google|小天才创始人金志江,5年卖2000万只,一款手表杀出儿童千亿市场
- 智能手表|刷机的时代一去不再!魔趣开源项目创始人确认:要删库跑路了
- 市值263亿的桃李面包创始人,60岁才开始创业,励志楷模
- 比亚迪联合创始人 byd创始人
- 如何做一个天使投资人,个人天使投资人联系
-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我的思想很开放,但我说了不算
- 肯德基创始人 kfc创业背景
- 口袋觉醒最强s+排行 精灵觉醒攻击排名
- 创新|创新科技创始人、一代“声卡之王”沈望傅去世:终年67岁
- 陈明永|OPPO创始人陈明永,三年研发投入500亿,一年卖1.1亿部却不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