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口罩商业计划书,口罩创新创业

每一位采访人员:金伟

智能口罩商业计划书,口罩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相关公司:稳健医疗(300888 , SZ)
市值:670亿元(截至12月16日收盘)
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视研发、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和自有品牌
机构眼中的公司:
医疗和消费两轮驱动 , 复合赛道具有协同优势(华创证券)
前三季度医疗业务超预期 , 疫情后品牌知名度提升(西南证券)
医用敷料产品行业竞争地位稳定 , 产品结构优化(TFSecurities)
,所属板块,:纺织服装 , 医疗设备 , 大消费 , 次新股
智能口罩商业计划书,口罩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听到微信或电话铃声 , 李的脑袋“嗡嗡”作响 , 这是1月底疫情最严重时的正常状态 。大多数人都在寻找他对口罩的“特别认可” 。那样的话 , 中国最大口罩生产商的董事长就谈不上“口罩自由”了 。
由于主营业务涉及防护用品 , 稳健医疗在疫情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前9个月营业收入比去年全年翻了一番 , 医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8倍 。到目前为止 , 用于强力医疗的口罩仍供不应求 。
“一战成名” , 李站在聚光灯下 。今年9月 , 稳健医疗成功在创业板上市 , 目前市值接近700亿元 。
资本市场和投资者都在担心 ,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缓解并最终消退 , 医疗业务稳步扩张的口罩生产线是否会闲置 。是什么支撑了近700亿元的市值?公司会在医疗器械领域进行一些新的拓展吗?《每经人物专访董事长》采访人员近日与稳健医疗董事长李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交谈 。
回顾疫情下的稳健:胆子应该更大些 , 反应也应更快些
李的“出圈”始于微博上的一封公开信 。在此之前 , 他很少活跃在公众视野中 。微博只有几万粉丝 , 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 尤其是疫情之前 , 他刚要重启IPO , 处于沉寂期 。但疫情初期 , 他决定澄清 。
在这封公开信中 , 李告诉大家 , 稳健医疗从2019年12月20日开始加班生产口罩 , 到1月26日已经生产了1.089亿只口罩 。李去年底发现口罩发货有些异常 。他预见到今年需求可能会很大 , 于是安排湖北口罩生产线加班 。
但是需求还是太猛 , 即使所有生产线24小时满负荷运转 , 也没有办法满足需求 。李决定暂时关闭电商销售 , 先保护好医院和药店的渠道 , 但后端库存还是急需 。
疫情的检查使公众认识到良好的医疗保健 , 并了解了李 。10月14日 , 李入选“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40人” , 这是深圳近年来的最高荣誉之一 。
回望这场战役 , 李只为健全医疗拿下8分 。他觉得稳健应该比别人的反应速度稍微快一些、胆子更大一些 。“很多不是我们医疗行业的人胆子更大 , 
比如上新的设备、新的投入都比我们大 , 我以为我还算胆子大的 , 也是敢于投入的 , 后来一看他们反而比我们做得更多 。”
李建全告诉《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 , 这也体现了如同公司名称一样的企业文化——稳健 , 但另一面来看就是保守 。他当时预期疫情很快就会过去 , 没想到现在国外疫情仍然严重 , 稳健的口罩还是供不应求 。如果当时不那么保守 , 为社会提供的防疫产品会更多 , 公司也会因此更好发展 。

智能口罩商业计划书,口罩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今年2月 , 稳健医疗口罩生产线满负荷运转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让李建全觉得最自豪的 , 是稳健医疗履行了承诺 , 即便是在口罩供应最紧张的时候也保障终端不涨价 。
最开始 , 稳健医疗要求经销商不能涨价 。李建全说 , 医用敷料中间费用高 , 疫情发生后他跟经销商沟通 , 让他们把利润让出来 , 稳健也会补一部分 , 只要是药店卖出去的口罩都不允许涨价 。
后来口罩的原材料价格飞涨 , 熔喷布从涨价3、5倍到后来最高时50倍 , 稳健医疗都买过 。李建全记得 , 平时熔喷布的价格大约17000元一吨 , 他们合作关系最好的供应商 , 当时卖给稳健医疗的价格都到了60万元/吨 。公司内部有人出于成本考虑提议涨价 , 李建全还是没有松口 。
“我们内部也有思想斗争 , 肯定有人说涨一点 , 我就给他们说认真想一想 , 对外的承诺要不要执行 。”在李建全看来 , 信誉、社会价值都优先于企业价值 , 如果稳健在这个时候涨价 , 可能分分钟赚10个亿或者更多的钱 , 但拿这10个亿去打广告能不能买回消费者的认可 , 后来大家还是思想上达成一致 , 坚守了承诺 。
据了解 , 疫情下稳健医疗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平均价格远低于同行 。三季报显示 , 稳健医疗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5.23亿元 , 同比增长205.3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50亿元 , 同比增长678.64% 。另有招股说明书显示 , 公司主要原材料为棉花及由棉花制成的棉纱、医用坯布等 , 2017年~2019年 , 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分别为54.94%、51.26%和50.77% 。

智能口罩商业计划书,口罩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论未来业绩:今年的增速不可想象 , 很难长期维持这样的高速运转
很多媒体在疫情期间拍摄的医护人员画面上 , 印在口罩、防护服上的logo让人们记住了稳健医疗 。疫情后防护用品成为风口 , 稳健医疗也成了人尽皆知的明星企业 , 医疗机构对稳健医疗的态度也发生了180°转变 。
“在这以前 , 你可能想象不到(医院)有多难进 , 很难很难 , 真的很难 。”谈及此 , 他忍不住反复强调 。李建全说 , 医用耗材需要医院招投标 , 以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算太高 , 医院不认识你 , 做销售的难度就很大 。
稳健医疗的产品定价在同行里属于中等水平 , 覆盖的3000多家医院客户大部分是三甲医院 。李建全说 , 越是二级三级医院稳健可能更好进去 , 越是对耗材相对要求低一些的医院 , 进去的难度要大些 , 这主要是因为医院本身面对的患者类型不一样 , 对价格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 。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医生 , 可能只是对稳健略有耳闻 。
这些年 , 李建全也遇到过很多不了解稳健的客户 , 就是追求价格 , 这一点上稳健医疗并不占优势 , 因此流失过一些客户 。结果这次疫情他们发现稳健没涨价 , 在其他品牌涨价的衬托下反而便宜了 , 所以又回流来购买稳健的产品 。还有一些以前没打过交道的医院听到是稳健的人 , 就说“进来谈吧” , 起码大门是敞开了 。
疫情是一面放大镜——一方面 , 把稳健医疗的关注度拉到30年来的峰值 , 褒奖、认可接踵而来 , 今年9月份在创业板上市后也一路享受高光 , 券商力推、股价短时间内翻倍 , 李建全家族的身家也超过400亿元 。

智能口罩商业计划书,口罩创新创业

文章插图
另一方面 , 稳健医疗也必须接受更严苛的考验 , 特别是成为上市公司后 , 公众更关注它的业绩增长动力 。目前 , 公司已经是市值接近700亿元的大公司 。截至三季度末 , 股东户数超4万户 。
疫情前稳健医疗的口罩产能是200万只/天 , 现在是2000万只/天 , 相当于之前的10倍 。以前稳健医疗1/3的收入来自医疗业务 , 但今年疫情改变下这部分收入占比超过7成 。
当市场对口罩、防护服的需求回归到疫情前的水平 , 稳健医疗扩产的生产线是否会闲置?稳健医疗股价上涨的逻辑来自今年强力的业绩增长 , 疫情过后业务量还能支撑现在的股价吗 , 如果不能支撑 , 股价又会不会跌落?
这些都是李建全作为董事长必须回答的问题 。李建全坦言 , 做企业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 , 疫情暴发后业务的增长速度确实不可想象 , 但也很难长期维持这样的高速运转 , 对稳健来说 , 未来的发展肯定还是依托于现有业务 。
“疫情使稳健进入了很多之前难以进入的渠道 , 且我们产品有质量保障 , 性价比也高 , 我们会抓住这次机会 , 开发更多产品 , 进入更多渠道 。”他指出 , 既然有这个增长 , 就会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 , 规模肯定扩大了 , 就薄利多销 。
李建全还认为 , 对企业而言上市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 这些年他的感触就是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 , 他希望在这个领域打造一个具有品牌竞争力的企业 。稳健的文化就是稳扎稳打 , 没有站稳的时候不敢跑 , 跑得不够快的时候 , 要把基础打好 。
谈行业升级:撕掉国产医用敷料“劣质低价”标签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 , 稳健医疗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被公众熟悉 , 李建全也依然在自己的领域里保持低调 。在过去很多年里 , 医用敷料为代表的低值耗材长期被外界评判“劣质低价” ,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要转型 , 必须撕掉这些标签 。
“这个(问题)有认识误区 , 现在中国已经代表了全球医用敷料技术的最高水平 , 这个领域的公司全被我们干掉了 。”李建全对《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强调 , 现在中国低值耗材的质量标准和体量都已经是世界第一 , 这个行业已经从最高峰的几千家工厂减少到几百家 。医疗用品必须讲质量 , 要做到完全没问题 , 就需要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 。
在李建全刚进入这个行业时 , 中国企业生产的低值耗材确实靠低价的路子拿下市场 。作为中国第一批外贸出口人 , 他看到了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差距 , 最刺激他的是别人评价“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不行” 。
李建全说自己创业时已经想得很清楚 , 一旦开了公司就像上战场 , 不在乎赚不赚钱 , 只在乎质量好不好 。“我最痛恨别人说中国产品是垃圾 , 最害怕客户投诉 , 我这个人特别要面子 , 所以要把这个(中国产品不好)帽子甩掉 。”
前面十年 , 稳健医疗的日子并不好过 。刚开始 , 李建全按照日本医用敷料进口的产品标准去做 , 这为稳健的质量奠定基础 。随后 , 他要求对公司产品进行ISO认证 , 当年(90年代中期)10万元的咨询费对于稳健医疗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
李建全说 , 他在质量面前是非常较真的 , 也是靠质量 , 稳健成为行业第一 。在稳健医疗拿下行业第一后 , 以前行业内不少头部公司因为各种原因倒下 。2005年 , 他又牵头组建医用敷料协会 , 推动整个行业向质量看齐 。
与李建全打过交道的人都感慨 , 这位“50后”的企业家依然“血气方刚” 。而在行业内 , 他还有一个“绰号” , 就是“棉花狂人” , 而且 , 他把棉花放在了医用敷料和日用消费品两个看似不搭界的业务上 。他用十年时间 , 把稳健医疗推上医用敷料第一的位置 , 也同样用十年时间把”全棉时代”做到30亿元销售规模 。
“全棉时代和稳健医疗是一家?”这是李建全经常被问到的一句话 。疫情之前 , 大多数公众都没听过稳健医疗 , 更不知道这两家业务上几乎不相关的公司竟是由同一位老板掌舵 。
全棉时代主打家居用品及母婴产品等消费品 , 稳健医疗的主要产品是医用敷料 , 两者除了在原料上有些重合 , 在渠道、客户类型、应用场景上都有很大区别 。谈到创立两个品牌的初衷 , 李建全对《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表示 ,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莫过于把消费者放在首位更重要 , 思维方式首先应该是消费者 , 如果只是想用一种模式去赚钱 , 这是短期行为 , 你要去想象 , 你能为消费者创造什么 。一旦去赚信息不对称的钱 , 就是对品牌的伤害 , 是不可持续的 。
最新数据显示 , 稳健医疗今年前3季度日用消费品业务收入达到23.17亿元 , 同比增长16.52% 。而在疫情发生前 , 全棉时代是稳健医疗最核心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
在李建全的办公室挂着一幅画 , 内容很简单 , 一朵棉花下写着”全棉改变世界” 。这是李建全一直在追寻的消费理念 , 也是消费观念变化大潮下的缩影 。中国品牌要想摆脱原来低价低质的刻版印象 , 将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无限契合相兼容 , 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
采访人员手记|医疗器械行业转型升级 , 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在此次疫情中 , 公众对医疗器械领域格外关注 , 才发现行业里“藏着”稳健医疗这样一家细分领域的“独角兽” 。
在固有的印象里 , 低值耗材门槛低、杂牌多、价格便宜 , 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医疗器械拓展海外市场 。但实际上 , 这个行业正在用过去十五年的努力改写历史 , 中国医用敷料已经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上做到双指标第一 。
这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自主创新、用品质打市场的样本 , 值得同行借鉴 。但是 , 行业里还有很多鱼龙混杂的“投机者” , 这也警醒我们 , 中国医疗器械的国际化路径还很长 , 需要顶层设计、产业同步觉醒 , 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
采访人员:金喆
编辑:汤辉
视频编辑:朱星运
视觉:陈冠宇
排版:汤辉 马原
【智能口罩商业计划书,口罩创新创业】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