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批评问题断想( 六 )


我们应该提出一个综合开放立体的评价标准体系 , 让各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一个新的评价体系之内都占有其合适的位置 , 不是“一元论”的标准 , 而是多元论的标准系统 。 标准之间要有所中和 。 这样一种标准的建立 , 一方面跟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 , 以及电影理论和批评从一开始就具有的跨学科性 , 都有相关之处 。 也与我们在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之内 , 关于电影的认知从事业论、宣传工具论 , 到艺术论、文化本体论 , 到工业、产业论的迅速跨越的电影发展现实密切相关 。
其一 , 批评标准要根据对象性质、功能的不同有所区别 。 如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标准就不应该一样 。 《刺客聂隐娘》与《捉妖记》的生产定位是完全不一样的 , 不能要求《刺客聂隐娘》去获得大票房 。
其二 , 要适度尊重电影的大众文化性 , 对电影艺术的评价标准要开放、灵活 , 要有综合的标准 , 既不是唯票房 , 也不能完全不顾票房而孤芳自赏 。
其三 , 艺术必然传达意识形态 , 艺术传达表现的道德伦理是有底线的 , 要有对公共意识、普适价值的坚守 。
其四 , 我们瞩目一种综合的标准而不是唯一艺术的标准 。 就电影而言 , 新的综合的标准也许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是艺术美学标准 , 即叙事、画面、镜头、语言、形式、风格、故事、想象力、艺术品格等的保障 。
第二是现实美学标准 , 叙事、故事要有现实的依据和逻辑 , 但不排除想象力、超验的、假定性极强的电影 。
第三是文化深度的标准 , 是否“接地气” , 是否代表时代主流 , 是否折射隐喻时代文化精神等等 。
第四是大众文化性标准 , 电影应该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 适度的娱乐、喜剧搞笑风格和世俗化取向都是允许的 。
第五是技术美学标准 , 作为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 主要诉之于受众的视听觉的电影 , 其技术应该合格 , 效果应该逼真 , 要有视听冲击力;电影作为一种新艺术 , 有它的新美学即新的技术美学标准 。 因为它跟科技发展直接相关 , 其技术呈现要符合视听享受的一些基本要求和习惯 。
第六是制片或票房的标准 , 票房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观众的接受度、共鸣度 。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工业 , 应该要有投资与产出的考量 , 我们既不能唯票房 , 也不能完全不顾票房 , 更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 票房的多寡、制片的考量(投资与票房)也应该成为评价电影的一个重要维度 。
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 , 在文艺批评的实践中 , 我们应该既坚守基本原则和价值 , 又与时俱进面对新时代 , 全面考量 , 综合开放 , 力求电影批评在当下现实语境中秉持开放的态势 , 力求电影批评保有鲜活的生命活力 , 继续发挥重要的时代影响力 。
①转引自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 第281页 。
②[美
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 , 何道宽译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 第10-11页 。
③[美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 , 刘敬明译 , 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 第139页 。
④陈旭光:《论新时期现代主义美术批评的重启》 ,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1期 。
⑤王福重:《“恶评”成就高票房 , 太荒唐(据新华社电)》 , 《新京报》2013年12月26日 。
⑥参见陈旭光主编《最佳微影评2016北京大学“电影概论”课程》 , 贵州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
【百度|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批评问题断想】来源:《长江文艺评论》 作者: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