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资本聚焦的Micro LED何时实现量产?

OLED|资本聚焦的Micro LED何时实现量产?

近日 , 随着“苹果AppleWatch将采用MicroLED”的传言四起 , Micro LED技术再度受到资本的热炒 。 尽管Micro LED始终被认为是颠覆产业未来的新技术 , 但由于尚未成熟发展现状 , 搭载Micro LED的电子产品 , 尤其是在电视领域 , 仍未收获显著的市场份额 。
然而凭借着独特优势 , 包括更高亮度、刷新率、分辨率以及更低的功耗、更长的使用寿命、更宽的色域与更好稳定性等 , Micro LED仍然吸引来众多科技巨头的大笔加码 。 此外 , 近年来在元宇宙概念风靡全球的影响下 , AR眼镜亦成为了Micro LED又一孵化温床 。
因此 ,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 , Micro LED每一次的技术革新 , 均被消费市场翘首以盼 , 然而在高成本的限制下 , Micro LED能够真正完全走向市场仍是一大难题 , 而当未来Micro LED引领市场潮流时 , 又会碰撞出哪些新的火花呢?
难以量产的背后
资料显示 , Micro LED也称为微米发光二极管 , 是将传统 LED(发光二极管) 结构进行矩阵化、微缩化 , 尺寸缩小至 1~10μm , 通过巨量转移将固晶转移到基板上后 , 再利用物理沉积完成保护层和电极 , 最后封装而成 。
根据显示应用场景的不同 , MicroLED芯片尺寸亦不一致 。 TCL电子研发中心光学系统工程师季洪雷博士团队在《液晶与显示》中指出 , 按照发光面积占像素面积的10%计算 , 在VR和AR应用时 , MicroLED芯片的尺寸应为3-5μm;对于10-12英寸的平板显示器 , 按照300ppi的像素密度 , 对应的芯片尺寸为20-30μm;对于75寸大屏显示器 , 按照43ppi的像素密度 , 芯片尺寸在200μm左右 。
国海证券研报则指出 , 随着LED芯片尺寸的缩小 , 单位面积LED数量成倍增长 , 如何实现99.9999%的转移良率 , 且将每颗芯片的精准度控制在±0.5μm以内 , 是巨量转移技术的主要难点 , 使其成为制约Micro LED量产关键 。
那么何为巨量转移技术?简单来说 , 在Micro LED领域 , 是指当芯片在源基底上生长后 , 能够快速且精准将上百万或上千万颗微米级LED晶粒 , 转移至驱动电路基板上的过程 。 因此 , 高难度的转移过程也成为限制了Micro LED大规模生产障碍之一 。
此外 , 群智咨询(Sigmaintell)显示技术资深分析师陈学诚也告诉中国家电网记者 , 受成本、良率及终端价格多方面因素限制 , Micro LED技术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 , 普及家用还需要较长发展周期 , 因此Micro LED实现量产也受到限制 。
虽然面临以上难点 , 但据国海证券研报指出 , 国产化的推进有助于降低 Micro LED 应用成本 , 并加速大规模商业化进程 , 另外 , 激光剥离转移技术是目前Micro LED巨量转移技术中最有潜力的技术路线 , 该技术不但保证转移效率 , 还能保障精度的技术方案 , 可用于任何尺寸版面板的转移 , 且在修复方面具有优势 , 可以与坏点剔除工艺相匹配 , 利于提高良率等 。
电视、手机领域应用受限
受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 搭载Micro LED消费电子产品 , 尤其是电视领域的市占率仍然很低 , 中国家电网记者查看发现 , 在京东购物平台上 , 一台三星110英寸Micro LED电视的价格高达上百万 , 在售价上 , 除了与LCD显示有着天壤之别外 , 还远高于当前风头正盛的激光电视的价格 。

另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SC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 , 虽然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Micro LED显示屏 , 但唯一实现商业化只有三星的Micro LED电视 , 且在未来五年内 , Micro LED电视仍然会因为价格过高 , 而无法在电视领域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 。
同时 , 关于苹果AppleWatch或将采用MicroLED的消息 , DSCC也预测 , 苹果将于2024年生产具备MicroLED显示屏的AppleWatch , 并于2025年发布产品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搭载MicroLED显示屏的成本 , 或将是1.92英寸Apple Watch Ultra机型OLED显示屏的五倍 , 因此 , 过高的成本费用 , 也进一步说明 , 苹果在近年内将Micro LED应用于iPhone的希望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