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互动仪式(IR)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学研究的基点。小范围的、即时即地发生的面对面互动,是行动的场景和社会行动者的基点。本文以市面上的直播业务场景为例,具体分析互动仪式视角下的用户行为设计,解析直播场景下的用户行为设计。
文章插图
「互动仪式」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社会学家戈尔曼,是指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大到国家在特殊节日举行的大型庆典,小到定期的家庭聚会、公司团建等活动)。这类活动对个体在群体中的参与感及群体生活的团结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后来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在不同情境中个体间会产生互动行为,并在关键的互动仪式过程中再生出一种共同的关注焦点,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最终这种个体间的情感能量聚集成为群体的情感能量,形成群体固有的情感符号及群体内部的规范准则。
文章插图
低延迟高并发的流媒体技术实现了直播间画面、声音实时同步,为虚拟在场提供了天然际遇空间。在虚拟空间中,用户通过语音、文字等形式进行实时交流互动,“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更是激发了用户间的情感共鸣。
接下来我们以市面上的直播业务场景为例,具体分析互动仪式视角下的用户行为设计。
「互动仪式」理论给出了一个分析社会活动的理论模型,帮助我们具体观察群体活动的现象,观察群体从聚集到产生情感符号的整体过程。那么如何将「互动仪式链」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设计方法?
文章插图
一、 情境 — 打造群体的聚集时刻「互动仪式链」的理论关键点是情境,个人或群体在确定的场景中与他者发生际遇,从而产生情感和符号。
随着直播业务的发展,具有高度情感能量的个体努力聚合,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群体关系。常见的群体关系有以主播为中心聚集的“粉丝团”、以用户为中心聚集的“家族”,以头部用户为中心聚集的“土豪团”等。产品设计上,可考虑为群体打造聚集场景,帮助群体从无序行动走向有目标有规范的有序合作,通过行为设计促进个体融入群体,并增强群体凝聚力。
文章插图
群体聚集的意义在于为用户提供集体人设和自我身份认同,打造用户加入群体后的集体荣誉感,设计上,我们可以挖掘丰富权益和互动场景吸引个体加入,发现并帮助群体文化符号化。
此外平台可定期举行主题赛事、互动玩法,一方面保持群体活跃度,一方面通过集体活动促进群体成员的共有情感表达,进一步形成情境的区隔,加强群体成员的同好意识和忠诚度,对群体聚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二、互动 — 从围观到参与,促进关键行为转化我们将直播间内的用户分为参与型和围观型,积极参与互动的用户通过点赞、评论、送礼等方式吸引主播和其他用户的注意(例如在一些知识问答型直播间,用户需打赏相应额度的礼物才能获得和主播连麦提问的“特权”),相较于围观型的用户形成了氛围排他性。想要让更多围观用户融入直播间氛围参与互动,将围观转化为参与,直播平台做过诸多尝试。
最典型的做法有当用户在某直播间观看一定时间后,触发关注、加团、评论等关键行为引导。
- 亚马逊|如何编写亚马逊杀手级文案
- 产品经理|曾经红极一时的“小马云”,被公司解雇后回农村,如今现状如何?
- 文学作品|当年,扬言要摧毁人类机器人索菲亚,今现状如何已获得公民身份
- 自媒体|大V说想做好自媒体需定时更新,真的是这样吗?也要分情况
- tube|Z世代丨海外推广如何找到与“互联网原生代”的沟通密码?
- 棺材|“互联网棺材”话题引热议,数字遗产该如何处理
- 业务|实战分享——我是如何设计复杂系统的
- 社交|如何做好社交电商,小白从这几点出发,想不赚钱都难
- vc|马斯克回应芒格“应该封杀加密货币”言论:无论如何都值得尝试
- |企业如何快速获取自己专属流量?你知道怎么获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