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开始“人效管理”后,99%的企业都迈不过这三个难点( 三 )
所谓人才分布,是指人才在组织里是如何分布的,具体包括如下维度:
- 人才队伍的各项特质中,长板是什么,短板是什么?
- 各支队伍中,哪支队伍是强势精锐,哪支队伍是弱势战力?
- 各支队伍中,哪支队伍可能是决定战局的核心人才仓?
- 每支人才队伍的成长规律是什么?建设什么队伍见效快,建设什么队伍见效慢?
- ……
正是基于对人才分布上述维度的理解,OD才能规划出什么先做,什么后做,每个阶段要给老板什么样的交代。但现实是,大量OD几乎从来没有从这些角度审视过企业的人才分布,建队思路自然难以让人满意,全员大培训做得风风火火,培训资源像“撒胡椒面”一样有去无回。如此一来,又何谈管理人效呢?
难点3:理解职能之难
对于选用育留等人力职能的理解不足。
当企业形成了建队思路,就应该用匹配的选用育留等人力职能去推动,让人力投入形成业务产出。
选用育留是人力资源专业的基本工作,但为什么我会给出HR们对这个部分理解不足的判断呢?简单说,还是过去将人力资源专业看做“吃补药”的定位,导致了人力资源工作的有效性不足,难以产生看得见的影响。而在这种模糊的因果链下,人力资源专业自然越来越“油腻”。
如果一说到哪个团队素质不足,就想到要做培训;如果一说到人才供应链失控,就想到要做全员带教;如果一提到做人员汰换,就想到用绩效和价值观的二维矩阵来做盘点;如果一提到需要哪些人员就要做人才画像……在我看来,都是比较油腻的思路。想想,如果十年前就是这种玩法,十年后还是,既没有考虑环境变化,也没有进行自主创新,难道不油腻吗?
油腻是现象,本质是HR在两个方面作茧自缚、画地为牢:
一方面,一部分HR信奉经典,忽略了选用育留工作的创新空间。任何专业都有最佳实践,按理说,最佳实践会拓展专业的发挥空间,但人力资源专业的最佳实践却导致专业之路越走越窄。原因在于,缺乏量化目标的最佳实践,很难在实践中被更新迭代,因为因果链是缺失的。于是,最佳实践变成了一些动作招式,完成动作(而不看效果)就成为最佳实践的全部了。这有点像传统武术,当这个专业不以实战为目的时,一招一式就越来越呆板僵化,越来越像跳舞了。
另一方面,一部分HR依靠人际交流来获得影响力,根本没有把选用育留工作看成科学。如果说缺乏创新是让选用育留等职能越做越窄,那笃信人际交流就是让这些职能在非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部分HR更喜欢通过与员工的直接交流来建立影响力,并没有把选用育留看作是精密的体系设计,某些HR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情商”是核心竞争力。他们的口头禅是“人是不能被量化的”“人是有温度的”“管理是非标准化的”……乍一听还挺有道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之所以出现这个流派,说到底,还是HR们不相信自己的专业真能产生价值。
各位不妨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第三个难点?说到底,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不是以人效为核心去解构的。所以,HR们没有必要去了解业务,更可以不太了解队伍(而不被发现),导致第一、第二个难点出现。这也让选用育留各项职能变得油腻,导致第三个难点出现。
于是,人力资源工作看似被各种最佳实践、名词、模型所包裹,看似异常专业;HR们参加了无数培训班,手握无数证书,看似诸多技能包傍身;江湖上也门派林立,看似百花齐放……但人力资源专业始终更像是一种缺乏标准答案的freestyle,特别容易陷入自嗨。
- 人工智能|2021人工智能“创新之星”“创新人物”评选出炉 同盾揽获两项殊荣
- 小米|小米宣布捐赠5个亿!启动“小米青年学者”项目:已与北大签约
- 阿里巴巴入选“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
- 海信智慧城市暴露野心:2025年超越“BATH”成为行业第一
- 红米手机|价格很香!2022年“好评率高”的3款骁龙870手机,最低仅售1699元
- 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下,智能包装市场前景广阔
- 平荣|全网第四的女网红,被重罚 6200 万!
- biotech|医疗科技创业是“勇敢者游戏”,如何打磨创新力、产品力、组织力
- 天猫|淘宝、天猫退款服务升级 500元内订单未发货可“秒退”
- 价值观|很多人都在讲“黄金圈法则”,今天换个角度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