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此,我想“品牌营销”可以这样定义:
以长期稳定卖货为最终目的,将经过精心设计、且长期保持一致的独特性资产,进行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以期提升显著性进而提升转化(最强大的品牌搜索流量就是提升转化的极致形态)。
对于“只能”贴个牌卖货的品牌确实可以diss,但diss的点不应该在于没有品牌调性或故事,而应该在于卖了这么多货却没积累独特性资产。当出货量大到某一量级时,即便是一个比较糟糕的独特性资产也已经产生了积累,这也便是HBG中所说“品牌的价值在于建立心理关联和渠道便利性需要时间”。
反过来看,优秀的独特性资产有时候能起到一定杠杆作用。那么如何设计好的独特性资产呢?技巧太多我也还没学明白。但是有几个原则我想大概是对的:易识别、易记忆、易传播。
这其实是非常经验主义的总结,如果向上溯源第一性,以现在人类科学的发展也许只能到达心理学。
如前文所述,我们对脑科学的认知空白带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鸿沟,所以暂只能以心理学作为基础科学向后推溯。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射可以作为显著性部分的基石理论,独特性资产的不断刺激形成反射达成转化,这个里面接收到刺激就是前提,而消费者接收到刺激的时间窗口是非常短暂的,因此我讲品牌故事行不通的原因就是在这。
为了让消费者能接收到刺激、多次刺激更有效、刺激成本更低,所对应的设计原则便是:易识别、易记忆、易传播。我们在把《十节甘蔗分分类》中将品牌视作甘蔗链中的四大核心环节之一的第一性也在于此。
3. 单价:大部分已经说完了单价跟品类息息相关,大部分快消品类的单价逻辑在#2转化-定价部分已经讨论过了,这边简单探讨一下其他品类一些观察。什么东西卖的贵:
1)贩卖圈层认同感
比如服饰、白酒可以,但大部分快消品类都不行,大部分自己用的品类都不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好看的包和衣服可以赚大规模高毛利,而好看的瓷器则不行。
2)稀有
比如茅台、片仔癀,比如沉香。既能大范围贩卖圈层认同感,又独占一定量的稀有供给,那就超高毛利万亿市值了。Net Income和稳定性部分没写完,当做下集。
本文由 @捞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乌卡(VUCA)时代。|产业升级,品类扩张,卡萨帝打开巨量空间
- 品类|小家电全是"智商税"?
- 苏宁|苏宁易购联合海信召开2022年全国动员会全品类、智能化、渠道提升是合作重点
- 三甲医院|小红书启动医美品类虚假种草治理:首批下架营销引流笔记14.2万篇,取消对私立机构认证
- 三甲|小红书取消对医美品类私立机构认证,将引入三甲医院和三甲医院医美科医生入驻
- 大麦同步开售2022笑果开麦秀,加速推进脱口秀品类建设
- 本文转自:天目新闻“我喜欢的每一刻都是好时光。|旗舰店关闭、线下品类减少……好时被曝撤出中国 经销商称仍遗留合同纠纷
- 抖音|千万流量加现金扶持,抖音直播扶持七大品类,直播内容再升级!
- 36氪「数字时氪」微信社群活动|近30万亿产值锻造史,支撑起14亿人口的中国工厂是如何成长的?| 全品类
- 房产|李佳琦没卖的品类,这群人让用户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