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互联网设计师没有“35岁危机”( 二 )


这个问题不止存在于李洋所在的公司 , 也是整个行业的痛点 , 他从业多年也没有听说有哪家公司对设计师有系统的考核指标 。
“在我们公司 , 年度考核一方面看的是运营设计师的全能性 , 即在这一年中是否在自己所欠缺的方面有项目的产出 , 另一方面就是对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 ”不断累积的经验让操作会更熟练 , 并且组件化的工具也会提高效率 , 参与的项目数逐年增加是普遍状态 , 在质量考核上 , 稳定输出不出错是基本 , 有几个出彩的项目才是提高KPI的关键 。
李洋的职业发展与以年为单位的考核周期还是比较契合的 , 两三年一跳的频率既能沉淀出一些自己的方法和经验 , 又能有一定的成长空间 。
不过较长的考核周期也的确会存在一定的局限 , 尤其是对刚入行的新人 , 反馈的不及时就需要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一个更高的要求 。 虽然有的公司也会多设立季度考核 , 但长周期考核的弊端依旧不能被完全解决 。
二、35岁焦虑 , 只是部分人为自己设的限
“35岁中年危机”是悬在互联网职场人头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 但在陈沐看来 , 35岁焦虑只是一部分有危机感的人为自己设的限 。
陈沐是一个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规划的人 , 从他过往的职业选择中也能看出一二 , 毕业后在大厂工作 , 并在工作中主动寻求个人发展是他摆脱35岁焦虑的关键 。
搜狗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 而他选择这份工作的理由很简单 , 就是要进入一家知名大厂 , 仅用两年时间他就成为了团队的输出主力 , 当他意识到个人发展受到了限制时 , 又转身去了腾讯做PC端业务 。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 , 他预测这是下一个趋势 , 便想切换一下业务线 , 当时滴滴恰好有个机会 , 他毫不犹豫选择了跳槽 , 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 在滴滴的三年 , 陈沐的管理能力 , 沟通能力 , 认知力都得到了飞速提升 。 不过在滴滴的工作更多是从产品设计层面去解决问题 , 在品牌层面以及渠道层面思考产品的逻辑上有所欠缺 , 后来陈沐又换了一份与自己的发展目标更契合的工作 。
如今的陈沐已是一位资深的互联网设计总监 , 有着成熟的带团队经验 , 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论 。 平时他会花费近6成的时间精力在设计策略以及横向资源的协调上 , 因为这关乎着业务的前进 , 是整个团队最核心的地方 , 有3成用在设计方案的复盘 , 是为了保持团队的专业性 , 组织的调整是他花费时间最少的地方 , 人员分工明确 , 团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
对于陈沐而言 , 35岁并不是坎儿 , 相反 , 自驱力让他看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 平时他也会主动与行业大牛交流 , 无论是找他们解惑答疑还是聊他们成功的项目 , 那些大牛们走过的路 , 踩过的坑 , 陈沐都会特意记下 , 他认为这是比看书提升自己更直接有效的方法 。
不过这种成长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设计师 。 像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的普通设计师大有人在 , 他们自身也很清楚这种机械化的工作方式是一个问题 , 有些对自我有要求的设计师会选择在网上自学 。 但仅通过碎片化学习是很难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 很多在职设计师还会报一些职业教育课程 , 在陈沐看来这种学习方式并不高效 。
对于设计这一行来说 , 总监级别并不是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 深钻业务型的设计师在协调能力以及技术上有夯实的基础后 , 成为业务负责人要站在更宏观的视角 , 对产研团队也有整体的把控是一种可能 。 如果积累了丰富的设计资源 , 走专业路线也是不错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