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十年烧千亿,长视频过"紧日子"能否脱困?

阿里|十年烧千亿,长视频过"紧日子"能否脱困?
文章插图

“做第二没什么意思,在这个行业,我们要做就做老大”。
2012年,爱奇艺两周岁生日会上,一向斯文的龚宇抛出了狠话。
胜利来得并不算太艰难——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依靠大把撒币,购买版权,用户数据跃居行业第一。
打败了其他对手的爱奇艺,却没有赢来自己的胜利——去年12月,据称爱奇艺裁员比例高达20%—40%;2021年Q3,爱奇艺净亏损17.34亿元,同比扩大42%。
疲于迎战,却未见盈利曙光的不止爱奇艺——假如以此为底线来衡量,中国市场尚未烧出一家“奈飞”或者“迪斯尼”。
到了去年5月,曾经胜券在握的龚宇,言语中已满是疲惫,“影视行业一直是各种各样的人赚钱,而视频平台是亏损的,这是无法支撑行业稳定发展的,该挣钱的人,不能一分都不挣”。
假如烧钱是取胜之道——论资金实力,背靠腾讯的腾讯视频,背靠阿里的优酷,钱袋子更鼓,胜算似乎更高,归根结底,“烧钱”只能加深内卷,既分不出输赢,也难以长效。
现在的爱奇艺,似乎抛弃了“当第一”的执念,让位于“挣钱”这一新目标——降低成本,开源节流,计划五年内实现盈利。
不止爱奇艺,没谁再敢大手大脚——今年1月底,不少长视频从业者看到了两张朋友圈截图。一张来自腾讯视频高管,“今天开了史上最惨烈的项目决策会,70余个项目过会,最终只通过两个”。另一张来自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谢颖,“53个剧集项目过绿灯会,最后只锁了一个IP。”
其实,优酷是最先习惯过“紧日子”的那一家,2019年,优酷就断定,烧钱模式不可取,优酷相关负责人多次明确表示,“不要铺张要效率,不要偶像要演员,不要流量要价值”。
戒掉烧钱瘾之后,优酷的付费用户不降反增——阿里巴巴集团刚刚公布2022财年Q3(2021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财报显示,优酷日均付费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4%,亏损继续收窄,相比上一财年同期,经营亏损额同比下降了10%左右。
开源节流的长视频,到底能否走出十年困境,找到盈利之路?
开源又节流,优酷过好“紧日子”烧钱抢版权,曾是长视频行业高度内卷的产物——2017年的热播大剧《孤芳不自赏》、《择天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版权费,均超过6亿元,《如懿传》的总版权费则突破了13亿元大关。
价格失衡,竞争失序,视频行业的抢剧大战把自己逼上退无可退的悬崖。
“10亿买一部剧,这种非理性事件在美国是不可能的”,2019年,张朝阳在接受《财经故事荟》采访时,把其比喻为“互联网的魔咒”。
但烧钱不一定烧出来好内容——《如懿传》的口碑扑街就是例证。
在业内开始反思烧钱模式的2018年底,樊路远开始操盘优酷和阿里文娱,风险共担的分账机制、长视频节目制作的工业化、一鱼多吃延长IP价值链等新玩法,就此开始受到重视。
在分账模式之前,传统剧集发行主要依赖两种商业模式。
一是版权剧,由电视台、视频网站等播出平台,向剧方按集采购剧集,价高者得得版权剧,一度正是拉高长视频内容成本的主要推手;其次则是定制剧,由平台自选题材组织剧本,招标剧方制作出剧集。
而分账模式下,剧方与平台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剧方将剧集内容放到平台播出,平台将播出该剧所获得的会员、广告等收入,按照约定比例分给剧方。
这一模式具备三个显著优点,一是定价权转道给观众,双方收益的多寡取决于内容好不好、口碑高不高、观众爱不爱;二是激活内容放的创造力,倒逼剧方产出优质内容;三是平台无需购买版权,大大降低了成本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