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行业的复苏迹象,难挽希尔顿酒店的困局( 二 )


这也是导致其营收及利润下滑的重要影响因素 。 希尔顿首席财务官KevinJacobs表示 ,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对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的业绩影响最为严重 。
一边开店一边关店 , 为哪般?
2018年第一天 , 拥有30年历史的静安希尔顿酒店正式撤牌 , 换上了静安昆仑的新LOGO , 并由锦江首选酒店管理公司负责管理 , 这也意味着 , 这家“洋酒店”要被本土品牌取而代之 。
要知道 , 这里曾是上海最早的五星级酒店之一 , 也是希尔顿进驻中国市场的首家品牌酒店 。 而曾经的这家希尔顿酒店 , 高达40层 , 也是华山路“地标”级的存在 。 如今 , 希尔顿酒店易主 , 除了周边居民的依依不舍外 , 更有希尔顿酒店换牌背后的无奈 。
酒店行业的复苏迹象,难挽希尔顿酒店的困局
文章图片
酒店相关人士介绍 , 换牌后 , 锦江投资了4000万元用于酒店的升级改造 。 而且 , 留下了95%的管理层员工 。 实际上 , 希尔顿酒店放弃位于上海的首家店 , 有其战略考量 。
首先 , 过去的希尔顿 , 定位的是绝对高端的用户群体 , 但是近年却逐渐受到其它品牌的冲击 。 而过去的希尔顿 , 无论是定价还是服务 , 都在五星级甚至更高标准 。
而且 , 作为商业史特别是酒店管理业的“百年家族” , 希尔顿家族的根基不可谓之不深 ,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气质 。 只是如今 , 酒店市场空间越来越小的同时 , 行业发展也越来越成熟 , 因此 , 希尔顿也难以规避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 。
尤其是在Airbnb等非标住宿竞争对手的崛起 , 一些定位高端人群的酒店公司也不得不改弦易辙 , 开始瞄准下沉市场 , 并针对不同价位和不同喜好的品牌 。 例如 , 在2016年与喜达屋合并后 , 万豪国际集团拥有30个品牌 。 雅高集团同样在全球经营着39个不同的酒店品牌 。
而希尔顿也早于2020年初 , 推出了其第18个品牌“生活方式品牌”Tempo , 试图在这个市场开展差异化竞争 。 因此 , 在新的品牌发展战略下 , 希尔顿适当选择放弃也在情理之中 。
其次 , 上海静安店的撤牌 , 并没有影响希尔顿酒店在中国市场进击的步伐 。 仅仅是撤牌后的2019年5-6月 , 希尔顿集团在中国一口气新开8家酒店 , 涉及杭州、成都、合肥、苏州、汕尾等多个城市 , 涵盖希尔顿旗下的嘉悦里、逸林等不同酒店品牌 。
彼时 , 据称 , 中国每3家在建酒店中就有1家属于希尔顿” 。 2019年也是希尔顿集团成立100周年之际 , 其明显的变化在于 , 将其瞄准的市场逐步转向了二三线城市 。 只不过 , 这个百年老店随着中国新一线城市的崛起 , 以及二三线城市消费力的提高 , 仍将面临新的挑战 。
而且 , 2020年疫情的爆发 , 让希尔顿酒店始料未及 , 所以前脚扩大规模 , 后脚就传出了裁员数千人的消息 。 而过去大刀阔斧新开的酒店 , 也成了希尔顿酒店沉重的包袱 , 让其入不敷出 。
当年6月份 , 希尔顿宣布将裁减2100个工作岗位 。 希尔顿CEO克里斯托弗·纳塞塔对此表示 , “在希尔顿101年历史中 , 我们的行业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全球危机 , 这场危机使旅行几乎陷入停滞 。 ”而据此前的一季度财报 , 希尔顿的净利润暴跌近9成 , 几乎到达了历史冰点 。
截至当年3月底 , 希尔顿的总资产为157.88亿美元 , 总负债却高达166.92亿美元 , 资产负债率高达105.73% 。 这也意味着 , 彼时的希尔顿 , 似乎只剩下百年老牌的虚拟品牌价值 , 实际资产已经资不抵债 。 所幸的是 , 疫情过后 , 酒店行业已有复苏的迹象 , 希尔顿也才得以起死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