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到用户中去,从用户中来

编辑导读:做一个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是两点:到用户中去、从用户中来 。 本文从这两方面讲述产品经理该如何寻找种子用户和解决问题 。 推荐想了解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的朋友阅读 。 一起来看看吧 。
产品经理:到用户中去,从用户中来
文章图片
在我系统学习产品经理的知识之前 , 我对一个“好产品”的认识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也就是要覆盖到所有的用户并且功能越多越好 , 即“大而全”;在学习了一些产品课程 , 读了一些产品方面的书 , 比如《精益数据分析》、《增长黑客》之后 , 我对“好产品”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 认为“一屋不扫 , 何以扫天下” , 即能服务好一部分用户的产品 , 也是好的产品 , 即“小而精” 。
一个产品不论最后是“扫一屋”还是“扫天下” , 都是从“扫一屋”开始的 , 当然 , 这里指的是产品覆盖一部分用户 。 这篇文章会介绍如何才能“服务”好用户 , 用一句话来概括 , 即“到用户中去 , 从用户中来” 。
这篇文章的篇幅有点长 , 内容有点多 , 于是 , 先帮你对文章内容做一下总结:到用户中去的目的是了解用户的行为、需要以及背后动机 , 从而找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从用户中来 , 指的是产品设计应该建立于用户研究与事实之上 , 而非臆想的假设 , 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
一、到用户中去
到用户中去有两个问题 , 第一个是到哪些用户中去 , 第二个去了做什么 。 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弄清楚产品是为谁而设计的;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弄清楚用户的真正需要 。
到哪些用户中去?产品为谁而设计?
如同人的生老病死一样 , 一个产品从诞生走向衰老的过程中 , 也经历了不同的生命周期 , 即导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 早在导入期阶段 , 产品经理就要到用户中去 , 因为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之后的目标用户群以及走向 。
2007年9月 , 在Facebook发布开发者平台后不久 , 麦克·格林菲尔德创办了这样的一个产品“它允许你将Facebook好友分类到不同的圈子 , 以便进行指定圈子的分享” 。
到2008年中 , 这个“朋友圈”已经有1000万用户 , 但是只有不到20%的圈子在创建后有过活动的迹象 。 在经过数据分析后 , 麦克发现有一个用户群体在其他群体活跃度较低的情况下 , 撑起了整个产品的用户参与度 , 它就是妈妈群体 。 于是 , 在六月份 , “朋友圈”转型成为了一款“妈妈圈”社交产品 , 并摆脱了对Facebook的依赖 , 成为一家独立的网站 。
对于“朋友圈”这个初创产品来说 , 麦克选择了到“妈妈们”中去 , 这些”妈妈们“又称为种子用户 。 对于导入期的产品来说 , 当务之急是验证产品模式 , 修正产品定位 。 这个阶段的产品要到种子用户中去 , 及时获取来自种子用户的反馈 , 尽可能缩短每个版本迭代的时间 , 快速完善产品 , 打磨出一个能够基本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 这也是“精益创业”的核心 。
因此 , 种子用户的质量就很重要 , 注意是质量 , 不是数量 。 高质量种子用户有这么几个特点:痛点要比一般用户更强烈;对产品持有耐心 , 即使产品不完美也愿意使用;愿意为产品的改善提供建议 。
既然 , 种子用户这么重要 , 应该如何寻找呢?
可以首先考虑你周边的人 , 比如你的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如果周边人的反响不是很好 , 可能要考虑修正产品方向;如果反馈还不错 , 就要广撒网 , 比如借助双微、各种自媒体号(搜狐号、熊掌号、头条号、百家号等等)、各种论坛贴吧、较大的垂直社交平台(知乎、豆瓣)、各大短视频或直播平台(抖音、快手、斗鱼等);在这些社交平台中不断去发布自身产品或者品牌有关的内容 , 最终引流到自己的社群内;也可以与意见领袖进行合作 , 让他们帮忙宣传 。 种子用户的数量不要追求过多 , 100至1000这个范围内就差不多 , 重要的是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