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家丁玲的四段感情经历 丁玲感情史和故事介绍

丁玲的爱情故事,在当年就曾登上八卦小报的热门 。而这条八卦的另一位主角,名叫王剑虹 。王剑虹生于开明的书香门第,父亲王勃山曾为同盟会会员 。王剑虹自小便在新式学堂读书,后来入读湖南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

关于作家丁玲的四段感情经历 丁玲感情史和故事介绍

文章插图
丁玲年轻时照片
谈起丁玲,或许更多人想到的是她熠熠于近代中国文坛的文学成就,也有熟识文学大家八卦的人热衷谈论她与世俗相悖的爱情故事,总免不得加上一句评论:“就算是在今天……”
就算是在今天,她每一段感情都是能“爆”起来的爆款新闻 。
丁玲的爱情故事,在当年就曾登上八卦小报的热门 。而这条八卦的另一位主角,名叫王剑虹 。
王剑虹生于开明的书香门第,父亲王勃山曾为同盟会会员 。
王剑虹自小便在新式学堂读书,后来入读湖南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
但对于丁玲而言,在此之前,她就已经注意到这位气质独特的的“学姐” 。
她入学时王剑虹已经升到二年级,两人教室相邻,常常在走廊碰到,却从未打过招呼 。
丁玲自认是个深沉骄傲的人,不屑去做笑脸相迎之类的事,但王剑虹却总能吸引她,引她忍不住悄悄注意她的一举一动 。
少女时期的丁玲
最吸引她的,却是王剑虹的眼睛 。那一双女人的,应当被称作柔情似水的眸子,透露出的她却是那样的智慧,犀锐,坚定……
这样一双眼睛,从那时便在丁玲心中扎了根,化作《梦珂》里眼睫浓密的明眸女郎,成了她多年以后依旧的念念不忘 。
但称这时的感情为爱情还为时尚早;这份感情里掺杂了学妹对优秀学姐的欣赏与崇拜,进步青年之间的惺惺相惜……
又或许,还有美丽容颜上的吸引 。
但直到1921年王剑虹从上海回乡,随姐姐拜访曾经的老师——丁玲的母亲,她才有机会与王剑虹结识 。
王剑虹与她的关系,最初更像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 。
王剑虹曾亲自参与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工作,后来更参与改组筹建中华女界联合会,经历不可谓不丰富 。
而且王剑虹本人学识广博,口才极好,不过几次交谈,尚在迷茫中的丁玲便决定放弃学业,随王剑虹到上海入读平民女校 。
少女时期王剑虹
在上海平民女校与王剑虹的朝夕相处让丁玲曾经模糊的感情再次清晰了起来:大约再也没有一个女子能有王剑虹在她心中那样的地位了 。
她是她事业路上的引路人,却又与她在志趣上惺惺相惜 。
再没人能有她们这样契合,即便是后来两人拮据地住在北极阁附近光线昏暗的狭小的出租屋里,生活上的困境却也不妨碍两人整天整晚谈天说地 。
而这,就仿佛可以抵过一切困苦了 。
丁玲(左)与王剑虹
那时身边的友人已然发现两个人异常亲密的感情,甚至有末流八卦小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出有人撞破两人亲密场景的故事,颇得了一番戏谑 。
当时的进步青年之间,同性感情并非稀罕事 。
那样的一个闭塞的社会环境下,对于这些思想开放的年轻人而言,志趣上的相投,远比性别合适和门当户对来得珍惜可贵 。
更何况对象是如王剑虹这般优秀出众的女子 。
但最终这段感情还是无疾而终了 。
无人知晓两个人的情感经历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
或许就如有些猜测那样,两个人都长大了,懂了人情世故,便觉得这段少女情事错了味儿,感情淡了,所以散了 。
更或许,是瞿秋白这位异常优秀的“第三者”掳获了佳人的芳心,最终让两人渐行渐远,终也回不到从前 。
而王剑虹的英年早逝,无疑加重了这些遗憾 。
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处女作《梦珂》
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字句之间得以窥见那样一个美好的梦珂,那样一个美好的王剑虹 。
曾有评论说丁玲的文字里具有当时难得的“女性力量”,或许正因为有那样一位极有力量的女性曾在丁玲的人生中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她的文字拥有了跨越时代局限的力量 。
王剑虹去世后不久,丁玲辗转到了北平 。
在这儿,她结识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男人:胡也频 。
初到北平的丁玲生活拮据,妄谈理想,没想到自己落魄如斯,竟也有人对她一见钟情 。
当时胡也频在《京报副刊》做编辑,偶尔也发表些文章,但能力所限,文学却像是他触手可及的一个梦 。
他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许多才华洋溢的作家,最后还是拜倒在丁玲的裙下 。
他为丁玲的才华而倾倒,不知何时对她本人也倾倒了 。
但丁玲却无心留意他;她听闻幼弟骤然离世,她自己在北平生活艰辛,事业也毫无起色,种种为难让她再无法安心留在北平这个冰冷的他乡 。
她不告而别,悄悄回了湖南老家 。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胡也频居然也追着她到湖南来了 。
胡也频
见到胡也频风尘仆仆的模样,丁玲又惊又喜 。
她像是第一次看清这个年轻男人的模样,她在心里把他评作璞玉,这是向来自视甚高的丁玲极为难得的认可 。
但她清楚地知道,这种认可,并不是爱情 。
但胡也频已然陷入了炙热的爱情中 。
他高调地表达着对丁玲的爱意,引得周围的朋友时不时便拿两个人打趣 。
而这样的事,在胡也频追随丁玲去了湖南,两人相携返回北平后更是频繁得如同家常便饭 。
而向来不屑于他人议论的丁玲,这次却不知为何十分在意了起来,甚至赌了气,真的如情侣一般,和胡也频同居了 。
丁玲与胡也频合照
可即便同了居,感情却还是做不了假 。
胡也频对于丁玲是位极贴心的朋友,他们志趣相投,朝夕相处,一同读书写字计划将来 。
过得仿佛如世间任何一对夫妻一样,却始终缺了些什么 。
丁玲与胡也频在北京同居
《梦珂》发表这年两个人的事业终于有了起色,两人决定攒些稿费以后去日本读书,便也做了学日语的打算 。
这样一个决定,终于把看似井井有条的一切都打乱了 。
经朋友介绍,丁玲结识了在北大学日语的冯雪峰 。
丁玲一开始对这个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的男人没什么好感 。
虽然他在二十年代初便以“湖畔”诗人出了名,但文人相轻,丁玲自己也是冉冉升起的文坛新秀,自然不会轻易被轻易打动 。
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衣着朴素得仿佛是个乡下人的文人,竟然有这样独特的个人气质和政治见解 。
与冯雪峰的一番交谈,丁玲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
她说不清楚那是怎样一种感觉 。
或许是冯雪峰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在王剑虹之后再次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
或许是冯雪峰文学素养让她折服,又或许,那就是“浅薄如斯”的爱情 。
总之,她恋爱了 。
“湖畔”诗人冯雪峰
那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爱情”,是那样炙热迫切,仿佛要将她燃烧殆尽 。
她忽然理解了当年湖南深冬,衣衫褴褛的胡也频站在她和母亲面前,眼中明亮得仿佛要灼到她的光是什么了 。
那是爱情的火焰,支撑他跨越从北平到湖南的迢迢远途,只为奔赴到爱人面前 。
而现在,爱情的火焰终于烧到了她身上 。可惜,却不是因为胡也频 。
理智尚存的丁玲镇定地请冯雪峰离开 。而冯雪峰竟也毫不意外,不久便南下去了上海 。
但冯雪峰的离去并没有让丁玲平静下来,这个人仿佛给她下了迷药,她睁眼便想着他,闭眼便看见他,她仿若疯魔,脑海无时不有他 。
丁玲的异常,自然瞒不过胡也频 。
胡也频痛苦且无奈,不久之前他还曾和沈从文抱怨过,他与丁玲同居多年,却还是客客气气,回头再看,却发现爱人竟与别人陷入了爱河 。
丁玲与好友沈从文合照
没过多久,丁玲按捺不住相思之情,去了上海 。而得知此事的胡也频苦笑一声,再次追随她而去 。
与冯雪峰的再见给了丁玲颇多安宁 。她理了理思路,当着两个人的面表态,问要不要三个人一起生活 。
没有人知道两个男人听到这个问题时是怎样的心态;但让人意外的是,两个人都答应了 。
于是三人在上海碰面没有几天便到了杭州,在杭州的西子湖畔租了相连的两间房,一间胡也频住,一间冯雪峰住,如此便开始了“荒唐”的“三人行”生活 。
对于丁玲而言,这短短的一段共同生活的时光简直称得上是“神仙日子” 。
青年丁玲
但快乐是她自己的,无论是胡也频还是冯雪峰,痛苦与纠结时时都在与对她的无限爱意相搏 。
最终是胡也频最先受不住了 。他是个敏感而深情的诗人,他有多爱丁玲,痛苦便有多深 。
他跑去了上海和沈从文见面,他满心抱怨满腔痛苦,却在沈从文的劝说中逐渐消弭了 。
大约再不会有人这样爱丁玲了:在她在爱情中异想天开的企图两全其美,享受齐人之福的荒唐行径中 。
即便自己遍体鳞伤,依旧以全身全心爱她,除了胡也频,再也不会有了 。
丁玲终于清醒了过来 。她深爱着冯雪峰,最终却选择了胡也频 。这次她决绝而干脆,不愿再伤害任何一个人 。
抖擞精神的胡也频变了 。他开始关心政治,不再局限于以文学反应现实的苦难,而是扪心自问,痛苦深思,企图探寻新的道路 。
这样的胡也频吸引了丁玲,这个曾经璞玉一般的青年终于被打磨成型,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
这一刻丁玲知道,他们终于相爱了 。
不久两人结婚,丁玲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胡小频 。两个人加入了左联,在事业上开启了新的篇章 。
胡也频、丁玲一家三口
开书店办杂志,虽然最终都没有成功,但一家三口的日子也算称得上幸福美满 。
直到1931年2月7日这天,胡也频出门与左联的同志开会,再也没能回来 。
丁玲与母亲和儿子胡小频合照
丁玲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
痛苦中她曾想向冯雪峰求助,但此时的冯雪峰已有家室,像当初理智战胜情感的她一样,他冷静地拒绝了 。
处于人生低谷的丁玲再次陷入茫然无措 。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翻译冯达 。
他们是因一次美国采访人员对她的采访结识的,那时冯达是随来的翻译,两人算得上萍水相逢,但冯达却和她因此逐渐有了来往 。
丁玲身心俱惫,无意与他玩什么恋爱游戏,但冯达却也并不表态,只做个沉默的旁观者,悉心地照料她的衣食住行,却从不多说多问一句 。
日子便在这样沉默的默契中渐渐过去,丁玲荒芜的心脏被这样一束温暖沉静的阳光照亮了 。她与冯达结了婚 。
但平静的日子总是不能长久 。1933年,丁玲被捕 。
但平静的日子总是不能长久 。1933年,丁玲被捕 。
先于丁玲被抓住的是她如今的丈夫冯达;而当时只有冯达知道她的下落 。丁玲痛心不已 。
她大骂冯达是叛徒,在狱中几度企图寻死,却都被冯达拦了下来 。
冯达不忍心看她自我折磨,指天发誓自己从未背叛她,但信任已破,丁玲如何也不能再相信他 。
两年后丁玲被顺利营救出狱,她当即决定与冯达离婚,带着儿子和在狱中生下的女儿前往延安 。
丁玲在延安
到了延安的丁玲已经38岁了 。38岁的丁玲,半生坎坷历经艰难,却从未被打倒过 。
在延安的生活十分丰富,丁玲不仅有了许多一道学习讨论的同伴,还经常可以看到文艺汇演 。
在高尔基逝世一周年的晚会上,丁玲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个叫陈明的年轻男演员 。
陈明青年时期照片
陈明年轻英俊,确实是个吸引人的帅小伙,但丁玲注意到他,却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胡也频的影子 。
她尤记得当年在湖南常德,她双眼哭得红肿,抬头却看见一双明亮的笑眼,满眼全都是她 。
那样阳光、明媚的男子,倘若如今也与她一同在延安,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纵然思虑颇多,但当有人将陈明向她引荐时,她还是淡然地同他问好 。
她也不曾想在别人身上找胡也频的影子,遇见这样相似的人只觉得感慨 。
丁玲与陈明
却也没有想到在她饱经沧桑,心中毫无波澜的时候,还有这样一段特别的爱情在等她 。
她与陈明起初只是因为学习工作常常在一起而相熟,陈明崇拜她,她欣然享受,却没想到两个人越走越近,她也心动了起来 。
这个青年异乎于她想象的大胆,让她本来已经沉静苍老的心也不由为之一动 。
她一下子年轻了起来,还是那个骄傲的丁玲,想便会去做,从不畏惧他人的眼色 。
她和陈明结婚了 。
丁玲(前左一)与陈明(后右一)一家
当她和陈明手拉手走在延安的街上,旁人侧目之中她泰然处之 。
或许也不曾想到未来的四十多年,正是拉着她手的这个人,无数次地将她从深渊中带出,无限地包容她爱护她,直到人生的终点 。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讲最初人的形体都是圆形,每个人都有两个头、四只手和四只脚 。
这样的人十分强大,以至于敢于反抗神的统治,诸神为了削弱人的力量,把人从中间劈成两半,于是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我”,不眠不休,如飞蛾扑火 。
【关于作家丁玲的四段感情经历 丁玲感情史和故事介绍】丁玲一生爱情正因为如此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引人注目,但直到人生尽头,她终于恬然而完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