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际应用“人造太阳”不是梦( 二 )


开放共享的国际实验标杆
中国实际应用“人造太阳”不是梦
文章图片
环球时报:基于EAST开展的国际合作越来越多 ,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也成立了国际聚变能联合研究中心 , 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胡建生:EAST已成为中外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科学家最重要的研究平台之一 , 引领磁约束聚变前沿研究 , 为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奠定坚实基础 。 参与EAST实验提案的合作者有来自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 , 也有发展中国家的专家 。 目前 , 美国能源部仍将EAST列为未来美国磁约束聚变合作的首选装置 。 近年来 , EAST国际实验提案占总提案数的46% , EAST已经成为全球开放共享的国际实验标杆装置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还与欧美日韩俄等建立政府间聚变框架协议 , 与超过120个国际研究机构和组织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 与国际聚变界最主要的聚变研究单位签署正式合作协议39份 , 成立了22个不同的工作组 。
2017年基于中法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成果 , 还成立了“中法聚变联合研究中心”(SIFFER) 。 2017年 , 我们主导国际聚变专家联合发表《北京聚变宣言》 , 参与签署的40多个国外科研机构表示支持并共同参与中国聚变堆的设计与建设 。 2018年底 , 我们发起成立了国际聚变能联合研究中心 , 得到国际聚变界大力支持 , 也为我们下一步开展磁约束聚变国际大科学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
环球时报:我国于2006年正式签约加入ITER计划 , 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
胡建生:聚变能研究以解决人类能源问题为最终目标 , 是国际科研合作参与度最高的科研领域 。 通过建设运行EAST装置和深度参加ITER计划等 , 我们现已建立最广泛的共享互惠国际合作网络 。 “十三五”期间 , 我们通过参与国际竞标类项目 , 成功获取大量国际经费 。 以ITER项目为代表 , 承担了ITER采购包国内计划70%的任务 , 通过国际竞标成功中标ITERPF6和ITERTAC1总装项目 , 成功进入欧洲核能工程建造市场 。 参与ITER项目的过程中 , 先后派遣100多人长期坚守在法国ITER现场 , 参与领域基本覆盖了ITER主机的所有核心内容 。 20余位科研人员先后在ITER国际组织所属的国际评估组、专家组和工作组中担任重要职务 。
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多远
环球时报:“人造太阳”何时能够真正持续地提供清洁能源 。 能否介绍下我国在这方面的路线图?
胡建生:我们在这一块还是分两个路径去走:一个是仍然要在科学理论上 , 解决一些关键物理问题;另一个是工程技术问题 。 目前 , 作为实验平台的EAST , 仍然会开展物理实验 , 也包括国际联合的物理实验 , 来研究先进稳态运行模式 。 同时 , 正在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 , 计划于2025年完工 。
基于EAST和CRAFT的研究与工程基础 , 我们正在谋划建造一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堆 , 实现燃烧等离子体 , 产出聚变能 , 并研究燃烧等离子体关键物理问题 , 为未来聚变堆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 再下一步 , 我们希望尽快启动建造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 , 将研究走向实用化 , 以实现聚变能源为目标 , 直接瞄准未来聚变能的开发和应用 。 同时 , 我们也会以多种形式深度参与ITER项目总装、调试与运行 , 进一步提升科学技术实力 , 培养我们聚变人才 。
总体来看 , 我国经过这么多年发展 , 聚变能科学可行性已经被证实 , 完成了80%以上的关键技术积累 。 可以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 , 快速推动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建设与运行 , 有望未来30-50年实现聚变能实际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