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说人话系列:英特尔酷睿12代详解(6)拉胯但不失败的7/8/9代

英特尔|说人话系列:英特尔酷睿12代详解(6)拉胯但不失败的7/8/9代

文章图片

英特尔|说人话系列:英特尔酷睿12代详解(6)拉胯但不失败的7/8/9代

文章图片

英特尔|说人话系列:英特尔酷睿12代详解(6)拉胯但不失败的7/8/9代

文章图片



回顾本系列以前的篇章 , 很容易就能得出几个前提:单核性能的大幅进步往往要伴随制程的提高 , 单核心面积不能增大 , 单核心的晶体管数量要大幅度增加甚至翻倍 。 其实这就制约了芯片的发展 , 特别是对迈入14nm时代后停滞不前的英特尔来说 。 首先 , 多重曝光技术越来越难走 , 多次反复光刻的成本 , 高昂到每年芯片销量2到3亿块的英特尔都顶不住 , 况且密度越堆越多 , 良品率直线下跌 。 隔壁台积电也好不到哪儿去 , 指望手机芯片每年10亿销量的庞大市场来稀释成本 。 屋漏偏逢连夜雨 , 英特尔还在14nm+++++++一路研究不透的2017年 , AMD就带着锐龙回来辣!

【英特尔|说人话系列:英特尔酷睿12代详解(6)拉胯但不失败的7/8/9代】你懂得 , 你绝对懂得
坚持环形总线结构下 , 面对AMD的阻击 , 堆核战略不能成事 , 因为引以为傲的环形总线结构 , 核心堆多了延迟极高 , 并且核心越多 , L3缓存区跟围绕在核心周围的地方消耗的面积越大 , 功耗暴涨不说 , 单芯片面积过大成本飞速上升 , 并且影响良品率 , 加上多重曝光的低良品率这种debuff一起叠加 , 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奇妙结果 。 比如上了英特尔主动遗忘录的第一款i9-7980XE 。 第7代酷睿i系列处理器 , 面对锐龙的堆核战略 , 第一次用上了i9这个超越i7的黄金名字 , 当然功耗更是远远超越了i7:超过200W的大功耗大热量(官方宣称实际不止) , 让曾经的奔腾4自愧不如泪流满面 。
其实呢 , i9-7980XE采用LGA2066接口 , 支持华南X299金牌主板 , 2.6GHZ基础频率 , 4.4GHZ的BOOST频率 , Skylake-X架构 。 估计垃圾佬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 , 这不志强嘛?改了名的志强摇身一变成了i9 , 在服务器市场却受到对手AMD的新贵锐龙线程撕裂者的爆杀 , 原因无它 , 性能拉胯发热高价格还贵 。

mesh总线赋予了第一款i9最差的单核性能
i9-7980XE并没有用环形总线的思路 , 而是采用了mesh总线 , 就是每个CPU都自带L1/L2/L3缓存 , 但是为了CPU布局 , 大大削弱了L3缓存 。 因为核心数量太多 , 这是为了降低核心内部延迟的妥协 。 但是削弱L3缓存面积跟容量 , 单核性能就严重拉胯了 , 实际上志强系列单核都很差 。 加上庞大的耗电 , 内部积热 , 核心频率长时间运行就上不去 , 实际上来说 , 官方宣称的190W功耗也无法达到 , 真实数字乘以2差不多 。 面对服务器场合 , 如果第一款i9还算性能卓越 , 民用场合就是一塌糊涂了 。 实际表现 , 同功耗下7代酷睿多核发挥比AMD的线程撕裂者差 , 且远没有价格跟成本优势 , 更高端的性能优势是建立在2倍多的成本基础上 , 让英特尔根本打不了持久战 。

一目了然
7代就是改名大法失败 。 而八代酷睿呢 , 英特尔就直接用上了堆核战略 。 i3成了4核4线 , i5成了4核8线 。 这带来了更严重的问题 , 比如15W轻薄笔记本怎么压4核i3的问题 , 移动端最终的解决方案是降频到1.6/1.8GHZ , 又不是不能用不是?梦回2007年了属于是 。 8代酷睿是有史以来移动端性能发挥最差的处理器没有之一 。 桌面端?加电源 , 如果电源带不起 , 那就加两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