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官员监察,相当于政法委书记和纪委书记的结合体,而且仅在丞相之下,地位更高 。自古以来,丞相和御史都是皇帝的统治阶级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丞相可以看作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御史又可看作是丞相的助手 。
文章插图
自古以来,丞相和御史都是皇帝的统治阶级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丞相可以看作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御史又可看作是丞相的助手 。
以此看来,能够成为御史的人自然也是人中龙凤的存在了,但汉初的御史系统与丞相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关系,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一、“未央宫”的政治空间1,未央宫内的封闭空间
汉朝建立以后 。除了高祖刘邦居住在长乐宫之外,汉代的其他皇帝都是居住在未央宫,未央宫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宫殿 。
当时的御史大夫的办公场所就设立的未央宫,在《汉官旧仪》中记载:“御史大夫寺在司马门内,题曰御史大夫寺 。”
司马门内是当时皇宫的大门,御史的办公室就设立在皇宫之内,从地理位置来看,御史大夫的地位十分了得!
再分析未央宫的建筑特征,武帝时期,国家昌盛,经济富足的情况下,建筑物自然增添不少,未央宫中多了各种宫殿楼阁,由此未央宫逐渐形成一个成熟的系统,在这个面积达到五平方公里,外周长达到八千多的宫殿内,一切活动都被皇帝直接控制 。
御史大夫所处位置成为一个封闭空间,与外界的交流受到严格限制,进出未央宫的道路只有司马门和掖门,并且进出都要接受严格审查,乘坐马车者必须徒步进入,其实不过是审查车辆及随行物品搜查的一个借口,虽然目的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没有人敢违抗这条命令,即使是皇子入内也必须依照制度行事 。
即使顺从检查,未央宫也不是一个想进就能进的地方,只有持有门籍者才可进入,这样一来,未央宫就成为一个完全封闭且安全的政治空间,御史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在这个空间内完成!
2,御史中丞的核心位置
未央宫之大显而易见,如此大的宫殿内御史大夫并不是随意走动,而是有限制的一部分区域,未央宫前殿是皇帝与朝臣商议的重要场所,皇帝的居所也是在前殿,所以对前殿的防御尤为重要 。
从出土的历史证据可以看出,未央宫的前殿主要由廊房、长廊和殿门组成,加上围墙的限制,整个前殿由独立形成一个宫中之宫的存在 。
提到前殿就不得不提御史中丞,前殿的廊房兼具办公和生活的功能,在这一区域历史考察中发现大量木简,结合记载确定这一区域是御史中丞的主要工作地点,将这样紧挨着皇帝的地方办公,御史中丞的地位远远高于御史大夫 。
从政治空间来分析,与皇帝的物理空间侧面反映了御史大夫与御史中丞的政治地位,御史中丞与皇帝的距离要比御史大夫近很多,这表明御史中丞的地位远高于御史大夫 。
虽然从官阶上来看,御史中丞的官阶要小于御史大夫,但很多活动或政策是皇帝直接对御史中丞进行领导,御史中丞也可不用听命于御史大夫,这种距离上的优势成为皇帝掣肘御史大夫的一种手段,这也达到预期效果 。
御史大夫的权利被大力削弱,与此同时,御史中丞的地位也受到御史大夫的限制,皇帝在对权力的管理上打了一手的好牌!
二、御史大夫的历史沿革1、秦朝设立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在政治空间的地位变化是伴随着官职职能不断变化的,御史大夫最先设立于秦朝,关于先秦时期御史的主要职能记载模糊 。
但从称谓上也看出,当时的御史都是与统治者关系亲近的官吏,主要负责掌管文书记载等事务,因此与统治者的专制发展进程是相辅相成的 。
秦朝统一全国之后,对朝廷官职进行更加规范的管制,御史大夫一职正式成立,“即为尊官,与丞相并,复改称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地位可与丞相比肩 。
后来的御史大夫职能更加广泛,掌管监察、律令、文书、司法监督等多项职能,甚至在国家政策的商定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当时的御史大夫是类似丞相助理的存在 。
2、承袭秦制的汉初时期
汉承秦制,所以汉初御史大夫的职位职能多是延续秦朝旧制,担任御史大夫职位的官员与皇室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类似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较于秦朝更加明显 。
汉朝时期,君王位于未央宫前殿,御史大夫亦位于未央宫内,丞相府却在宫外,这样一来,皇帝的诏令传达顺序就是先到御史大夫再由御史大夫下发给丞相,即使是皇帝直接下诏给丞相,也是御史大夫与丞相一同接旨 。
从信息的传递来看,御史大夫是除了皇帝之外的首个知情者,御史大夫职位的重要性一目了然 。
历史上,平阳侯凭借自己御史大夫的身份,将诸吕秘密谋划的事情告知丞相与太尉,内部消息瞬间进入朝臣的耳朵,剿除诸吕的事件得以成功,虽不能反映御史大夫的政治常态,但足以看出御史大夫的权力之大 。
皇帝诏令经过御史大夫传到丞相,丞相对皇帝的进言也要通过御史大夫呈到皇帝的案桌,因此作为一个桥梁的角色,御史掌握了君臣两方面的主要信息,如此机关单位,皇帝怎能轻信旁人 。
因此历代的御史大夫多是与皇室有着过密的私交或者血缘关系,御史大夫的优先知情权对皇帝的决策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对丞相权力变相的挑衅,却有力地制衡了丞相的权力,达到皇帝的目的!
三、皇帝、丞相与御史大夫之间的微妙关系对比御史大夫与丞相的职权不难看出,汉朝的政治重心是在皇帝身边的近臣而不是丞相,国家政策由皇帝与近臣一同谋划,商议结果拟成政策交由丞相去执行,这便是内朝的前身,在武帝时期,汉朝的内朝正式形成 。
皇帝对丞相等官僚一直持怀疑态度,即使是随刘邦打天下的萧何,在萧何担任丞相期间也受到皇帝的多次猜疑,汉朝几代君王与丞相之间的关系都十分微妙,虽然在不断地削弱丞相的地位,却又一直让这一个并无实权的职位存在 。
吕后之时,陈平为相,整日饮酒作乐不作为,文帝时由军功集团拥立而成,丞相周勃更是手无寸铁,皇帝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企图反抗军团的压制 。
拿丞相为切入点,最后丞相被迫辞去相位,景帝时,新势力出现,并得到皇帝背后支持,这是明显与丞相作对,敢公然挑衅丞相的权威,这背后肯定少不了御史大夫的出谋划策 。
在内斗中,御史大夫可以说是大获全胜,汉初的丞相多是无所作为,但随着边境动荡,协调与周边各国的关系以及平衡于各个诸侯王的权势迫在眉睫,这样的社会局势下,继续无为而治显然已经不能应对了 。
丞相在汉朝的地位如日落西山,是肉眼可见地被削弱,各个皇帝任职期间都有丞相不得善终,这种现象的幕后黑手一目了然,因为随着丞相地位的没落,御史大夫的地位平地而起,吴楚七国俱反,面对此情形,景帝竟选择与御史大夫商议军情 。
武帝在应对匈奴问题时终于扭转被压制的局面,在主动进攻之际,皇帝竟将此次军事行动交由御史大夫韩安国来处理,而韩安国就是对进攻策略持反对态度的主要代表 。
从种种事迹也可以看出,汉初皇帝对御史大夫持一种过度依赖的态度,而对丞相则是过度猜疑的眼光,这种偏见让匈奴人都不禁对汉朝统治者加以嘲讽 。
四、总结汉代承袭秦朝旧制,自然是对官员的职位职能一并继承,但经过多年的经营,御史大夫从一小小文官逐渐走向左右朝局的大亨的背后是统治者权衡之后的计谋 。
从地理位置的远近分析政治空间,领略到汉初御史中丞决定内外的特殊的政治地位,在御史大夫应对丞相权势的斗争中,皇帝的猜疑成为御史大夫上升的助推器 。
在架空丞相职权之后,御史大夫走上国家的政治主导地位,应对各诸侯之间的权势以及对边境军事,成为皇帝最信任的近臣 。
【御史大夫在现代是什么级别 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御史大夫是汉初内朝的主要组成成员,后来御史大夫逐渐外化,御史大夫与御史中丞在下发诏书、转呈上书等工作中分工合作,御史官制逐渐外化,这为最后东汉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 icloud存储的照片在哪里
- 苹果手机的拦截记录在哪里
- 股票技巧大全 炒股技巧
- 安徽师范大学在省内水平档次 安徽师范大学是211学校吗
- 老鼠死在墙里出不来发臭怎么去除 老鼠死在墙里面很臭怎么办
- 现在创业什么好干 创业最值得干的事情是什么
- ppt页面设置在哪本次操作以Dell电脑为例,具体操作步骤
- iphone11长按关机键不能关机
- 苹果id在异地请求登录是怎么回事
- 安康旅游景点排行榜 自驾游 安康旅游景点排行榜